您的位置=首页=佛广妙慧居
藏通别圆四教浅释

藏通别圆四教, 乃如来随众生根机, 说相契之法, 有此等义, 故智者依义而立此名目。藏教, 为小乘根性, 说经律论之三藏, 故名藏教。大乘亦有三藏, 此单指小乘说耳。通教, 乃大乘初门, 以根机不同, 钝根则通前藏教, 利根则通后别圆, 故名通教。别者, 各别, 此教独菩萨法, 所有教, 理, 智, 断, 行, 位, 因, 果, 一一各别, 未能如圆教之圆融互摄, 故名别教。圆者, 圆满, 圆融, 以法法圆融, 法法圆具, 故名圆教。此教为最上佛法, 乃佛以自己所证所悟之理, 与一切大根菩萨所说者。当看教观纲宗, 自知其义, 若欲用笔墨叙说, 不但太费力, 且不如看彼之为得也。末世众生, 根机浅薄, 欲于教义禅宗, 得真利益, 甚难甚难。唯净土法门, 方可依怙。试观显荫之死, 远不如愚夫愚妇。而显荫之所知, 非愚夫愚妇所能企及, 而愚夫愚妇之所得, 又非显荫所能企及。正光所谓性水澄清, 由分别而昏动, 识波奔涌, 因佛号以渟凝, 故致上智不如下愚, 弄巧翻成大拙也。愿居士专志净业, 勿歆羡于宗通说通, 庶可于了生脱死, 不成画饼。(增广·复黄智海居士书)

【藏通别圆】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之四教。(参见:四教)
天台宗立四教:(1)藏教。(2)通教。(3)别教。(4)圆教。
‘藏教’是小乘,阿含时所说。‘通教’是大乘之初教,前面可以通小乘,后面通大乘。算是大乘法,所以贤首称为大乘始教,大乘的开始。‘别教’是纯大乘法,里面没有小乘的思想;相当于贤首的终教,就是大乘末后的一个阶段。‘圆教’是圆满教。贤首把它分为顿教、圆教。天台家把‘顿’跟‘圆’合并起来,称为圆教。由此可知,四教跟五教只是开合不同而已,大致上是相同的。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半字法门是比喻,“半”是不圆满。藏教并不圆满,像前面所说,只断见思,尘沙、无明都没有断,所以它不是一个圆满的法门。净土本来没有五浊,我们娑婆世界才有五浊的现象,西方净土即使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没有五浊之相。浊的标准,是用我们这个世界来说的,所以净土浊轻,凡圣同居土五浊现象非常的轻微,似不必用。在四种道品里,可以不必用它。“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小乘根性的人发心念佛求生净土,高明的善知识可以用这个迎合他的根性,因为他见到能生欢喜心,暂时用一用。如果不是小乘根性,换句话说,可以不必用这个方法。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通教,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都要修学的。可见得它是一个普通的课程,是个共修的科目。同居净土的众生,是带业往生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见思烦恼没有断,只是念佛的功夫得力,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的。因此通道品有修学的必要,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理论与方法。

  ‘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换句话说,大乘菩萨法就不是三乘共修。前面通道品是共同科目,这个是专修的,不是共同科目。同居土的菩萨,方便土的菩萨,他们学,有他们专修的学科。但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里面,都不需要了,他们不需要别道品,那是圆教道品里面才具足。

  ‘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大乘经论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佛说法的音声叫圆音,圆满之音。这四种不同根性的人,同时听佛说法,小乘人得小乘利益,大乘人得大乘利益,别教人得别教利益,圆教人得圆教利益,这个实在说我们不难体会。为什么?在我们学校教学当中,老师站在台上上课,下面几十个学生在听讲,各个学生领悟的也不相同。有些学生根性劣的,完全不能领悟,有些能领悟一半,有些能够透彻领悟,就跟此地讲的是一个道理。不过佛法里面讲的,比我们这个更深更广就是了。所以我们看到好像很神奇的样子,其实不难懂。

  “圆道品无上佛法”,四种净土是说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净土,无论在哪一土都能够听到,这是说明西方净土四土圆融。一切经论常常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为的这一条;因为一切诸佛也都有四土,但是四土不圆融。譬如,圆道品只有在实报土跟寂光土可以听到,这是说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圆教根性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他听佛菩萨讲经说法,说的就是无上佛法,就听到圆教的道品,这是他方世界所没有的。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地方,也曾经讲过圆教道品。大家所知道的《华严经》,《华严经》在什么地方讲的?释迦牟尼佛初成佛道,在菩提树下讲的。多少时间?有两个说法:一个说二七日中,一个说三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为哪些人讲的?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讲的。我们世间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那个菩提树底下,铺着一些草在那个地方打坐,我们看到是动也没动,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华严经》,热闹非凡,你看《华严经》多热闹!我们凡夫看都看不见,怎么能参加他的法会?这个就是说四土不在一起。佛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这众生没分,听不到。现在《华严经》从哪里来的?现在有很多人不承认《华严经》是佛说的,不但不承认《华严》是佛说的,一切大乘都不承认,所谓大乘非佛说。这什么人说的?小乘人说的,小乘人执着在事相上。……

  佛说法那更善巧,经文上讲得很清楚,佛能够变现六尘说法。变现这些鸟鹊,那还叫有情,变化所作的。一切环境,乃至于流水的声音,风吹树的声音,统统都说法,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大乘经典读多了,逐渐能体会、能明白,确实是有道理。有理当然就有事,我们今天科技的发明,要是跟五十年前的人、一百年前的人讲,他们都说这是神话,哪有可能!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今天看佛菩萨境界神奇莫测,实在讲就是一百年前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神奇莫测,真正是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四种净土里面,凡圣同居土里面四教都有。我们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圆教的经典,别教的经典,我们统统都有。圆教经典,这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取出来的。龙宫里面他老人家所见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分量真正不可思议!佛在十四天,或者说长一点,二十一天完成的,不可思议!那个分量,如果拿到我们这个地球上来,地球没有方法容纳,你就晓得有多少。大本太多了,再中本,中本还嫌多,再下本。下本等于是提要。像我们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太大了。《四库全书》有个提要,就是每一本书的题目,著作的人、内容是些什么,有一个提要,这个提要这么厚的精装本有五本。

  我们今天这个《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带出来的,是《华严经》的提要。传到中国,中国所翻译的《华严经》只有它原文的二分之一,一半,我们称它作略本华严。它不是下本,龙树菩萨带回来的是下本,下本有十万偈。印度人算书本不像我们中国,中国是算字数,印度人算句子,不管长短,四句叫一首偈。《华严经》有十万偈;换句话说,四十万句。这么大的经典,我们今天中文翻译的只有原文的二分之一,所以称略本。这是圆教经典,要知道它的来处。诸位要想知道详细,看龙树菩萨的传记,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佛教里面的一位祖师大德,大乘佛法都是他传下来的。大乘八个宗派都认为他是祖师,他是大乘八个宗共同的祖师。方便土里面有别教、有圆教,藏教、通教没有。实报庄严土,只有圆教。常寂光土,那是圆满的心性,教不教都谈不上了。

【大小权实,显密三藏(经、律、论)】 

  教有大、有小,有权、有实,有显、有密,「三藏」是经、律、论。『大』是大乘,『小』是小乘,『权』是方便说,『实』是真实说。换句话说,「权」多半是随顺凡夫的知见,很容易懂;「实」,不随顺我们,完全是如来知见,我们往往就非常难懂,很不容易接受,不是我们常识所有的。 

【化法(藏、通、别、圆),化仪(顿、渐、秘密、不定),有次不紊。】 

  天台家又把它分两类:『化法』、『化仪』。化是教化,实在讲,化就是教学。为什麽不用「教」而用「化」?化是从果上讲的,教是从因上讲的。我教你,教你的结果就是成绩,一定要变化气质,这个教学就有了成果;如果教了之后,你食而不化,那不就白教了?所以「化」是教学成果上来说的。一般我们讲「化迷为悟」,这就收到成果了,「化恶为善」,最圆满的成果是「化凡为圣」。圣有很多等级,有大圣、有小圣。小圣四果四向都是圣,小圣里面就有八个不同的浅深层次;大乘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有五十一个位次。无论我们进入哪一个位次,都是真实的成就。所以佛他用「教化」,他不用「教学」,这个意思很深;换句话说,一定要希望有成绩能够收到。 

  在教学方法上讲,它有『藏、通、别、圆』。「法」是方法,「仪」是仪式,仪式跟方法不相同,必须要知道。仪式:『顿、渐、秘密、不定』。化仪跟化法要配合来运用,配合得好,教学成果确实能够收得到。「化法」,也就是现在教育里面所讲的教学法,我们现在学的《实用讲演术》、《内典讲座之研究》,都是属於化法这一类的。观机、授教,这是属於仪式,你要看看这个人他是顿根还是渐根?还是属於秘密根?还是属於不定的根性?这属於观机。观机很正确,运用的方法很妥当,很能令人觉悟。 

请介绍一下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如何理解里面谈到的藏、通、别、圆?

  天台宗教判,是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五时,指按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指顿、渐、秘密、不定,是从根基方面来讲的,因众生根基不同而用的教导方法不同;化法四教指藏、通、别、圆,是从教理方面来讲的,藏讲三乘,通就是大乘始教,别就是大乘般若教、有教,圆就是法华涅槃的圆教。

问: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是怎么区别? 

答:藏教:又称“三藏教”,是由于此教的经、律、论三藏部帙各别,四部之阿含经等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为论藏。也就是说此教的经、律、论三部之间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这一点是与通、别、圆三教的根本区别之处。此教所教化的对象,是以三界内的钝根众(即声闻乘人和缘觉乘人,因其与大乘菩萨相比则根性拙钝,并非指业障深重的烦恼众生)为主,旁化菩萨。其主要修学的法门,分别依析空观,对生灭四谛和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等法门进行修学;所断除的烦恼,仅仅只是三界内的见、思(枝末无明)烦恼及部分的习气;所见(证)的理体为偏真理(由于此教中人过于偏执真谛的空性,因此称其所见到的谛理为偏真理);所证的最高的究竟果位,则是阿罗汉和僻支佛位;所了脱的生死也仅仅只是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通教:为大乘教法的初门,该教没有专属的经典,更谈不上有三藏的部帙了。此教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通”字,按天台宗的说法,叫着“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通教只是藏教中的一类回小向大的行人从小乘教法转发大乘心、行菩萨道的转折处。因此此教所摄化的主要对象与前面三藏教相比,则是三界内的一类利根众生。这类利根人能够依体空观,不生灭四谛和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等法门进行修学,从而能够证悟诸法的真谛之理。由于此教的当教众最终的究竟果位所断除的烦恼与前面藏教的究竟果位相同,所见(证)的谛理和了脱的生死一致,因此故说“钝根通前藏教”。又由于此教中的一类大根性的人能够从小乘法当中体悟到大乘佛法的中道义理,故此说“利根通后别圆”。

由于藏、通二教的行人根性陋劣,在初发心时不能接受大乘佛法的思想,更不可能领悟大乘中道谛理的意义。如古德说:佛最初成道的三七日中,在菩提树下讲《华严经》时,二乘根人如聋若哑。因此佛降尊显劣,示显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比丘形象的劣应身佛而为其说法施行教化。因此这二教的佛,就我们本土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佛来说,论其本则是圆教的究竟即佛(即圆教的妙觉极果)。说其示现的迹(对此二教为教化二乘所特别示现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比丘形象的劣应身佛)则只能称为“果头佛”即与阿罗汉、僻支佛的证悟大致相等。又依别、圆二教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分身百界作佛”的说法,其分身于一百个世界而示现所成之佛,亦属藏、通二教中劣应身的“果头佛”。这些大菩萨的本,则并非如释迦佛那样是圆教的妙觉极果了。

  别教:以其“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别前藏通二教、亦别于后之圆教,因此得名。此教不像前之藏、通二教三乘共行,而是独化菩萨。由于此教中的行人在修行上依“空、假、中”的次第三观,分别对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及不思议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复开方便、愿、力、智四种权智。共成十度)等法门进行次第修学。在修行的次第上遵循于行步而进(即一个位次一个位次的逐个克证,不能跃进);断除见思、尘沙及十二品的无明(根本无明)烦恼后,所见(证)的中道谛理又是舍却两边(生死一边、涅槃一边)而认定的但中之理,因此与圆教相比则为三界外的一类钝根。其究竟即佛(别教的妙觉极果),所破的无明也仅仅只是与圆教十行位中的第二行位的菩萨相同。

  圆教:以其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依“一心三观”,对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及称性六度十度等法门进行修学。从而圆伏五住烦恼、圆常正信(对常、乐、我、净之涅槃四德能够生起圆满正信)、圆断(断一烦恼,则与之相应的随烦恼也一并断除)、圆行(修行一法即行一切法,如行布施一法则十度尽皆具足)、圆位(在修证过程中能莅一位而知余相应之一切位的修证途径)、圆自在庄严(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圆建立众生(施四悉檀法能够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其所见(证)的“中道第一义谛”,是即二边的,不同于别教之舍二边。因此此教最终所证得的究竟妙觉极果,才是真正烦恼断尽、二死(三界内的分段生死、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永离、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