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无相妙慧居

竹窗随笔
明:莲池大师
(5)

翻译:演莲法师

 

养 老 书
有集养老书,日用服食,多炮炙生物。至于曰雀、曰雁、曰雉、曰鸳鸯、曰鹿、曰兔、曰驼、曰熊、曰猯,多豪贵少年所未及染指①者。先德有言:“饶君善将息,难与死魔争。”胡为老不息心,反勤杀害?误天下老人并其子弟俱陷地狱者,是书也。孔子曰:“老者安之。”定不教渠杀生为安。孟子曰:“七十食肉。”亦定不教渠遍食众生肉也。作俑②者其思之。

【注释】
①染指:用手指沾染。典出《左传》。郑灵公请大臣们品尝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一气之下,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后用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②作俑:古代制造陪葬用的偶像。《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用以比喻首开先例。

【译文】
有人编集养老书,其中日用服食,多是介绍用各种生物烹调炮制而成。至于提到雀、雁、雉、鸳鸯、鹿、兔、驼、熊、猯等这些野生动物,连许多富豪贵族的少年子弟都未曾尝过。从前有大德说:“任你怎么样善于用心调养,也难与死魔抗争。”为何至老犹不肯息心,反而多造杀生的罪业?误天下老人并其子弟俱陷地狱,编辑此书的人便是罪魁祸首了。孔子说:“要让老人安度晚年。”而他一定不会教人以杀生作为安度晚年的方式。孟子说:“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吃一点肉。”也一定不会教人遍吃众生肉。希望建议以肉食滋补养生的人深思。

心 得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译文】
凭耳朵听闻所得到的知识,不如用眼睛看读所得的知识广。用眼睛看读所得到的知识,又不如随时用心领会而能悟明事理所得的知识广。因此,修学佛法必须以心悟为主,目读为副,耳听为辅助。如果用目读取代心悟,已属浅陋了;若再用耳听来取代眼看,那就更加浅陋了!

祀神不用牲
杭俗岁暮祀神,大则刲羊蒸豚,次则用猪首鸡鱼之属。予未出家时,持不杀戒,乃易以蔬果。家人虽三尺童子无不愕然,以为必不可。予燃香秉烛,高声白神云:“某甲奉戒不杀。杀生以祭,不惟某甲之过,亦非神之福。然此意某一人独断,其余皆欲用牲,倘神不悦,凡有殃咎宜加予身;若滥无辜,非所谓聪明正直者。”家人犹为予危之。终岁合宅无恙,遂为例。

【译文】
杭州地方的风俗,过年时每户必祀神,大则宰羊蒸猪,其次则用猪头、鸡、鱼之类。我在未出家时,已持不杀生戒,因而主张改用蔬果祀神。我的家族中连小孩子也都感到惊讶,以为我这样做必定不可以,恐怕会触犯神明。我便燃香秉烛,高声向神明祷告说:“我本人奉持不杀生戒。如果我杀生以祭祀,不仅是我犯了杀生的罪过,而且我相信这也决不是神明应有的福德。然而改用蔬果祀神,这只是我一人作出的决定,其它人都要用牲礼。如果神明不高兴,所有灾祸可以全加在我一人身上,若是滥及无辜,那就不配称为聪明正直的神了。”我的家人仍为此感到恐惧不安,为我担忧不已。然而至第二年终岁合家都平安无恙。此后每年祀神就依此为例。

好 乐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其次好色,其次好饮。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又进之,则好读书。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之,则好读内典①。又进之,则好净其心。好至于净其心,而世出世间之好最胜矣!渐入佳境如食蔗喻。

【注释】
①内典:佛教的经书典籍称为内典。世间的学术典籍称为外典。南北朝北周道安法师之《二教论》曰:“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号为内。”

【译文】
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爱好,而且往往也各随所好以度过一生,只是各人所好的品类有清浊不同罢了。最浊的是好财,其次是好色,再其次是好饮酒。稍清高的,有爱好古董玩器,有爱好琴棋书画,有爱好游山玩水,有爱好吟咏诗歌词赋。再上一等的,则是爱好文学,喜欢读有益身心的书。所以,种种爱好之中,要算读书为最胜了!但这还是属于世间法。假如能爱好读佛经,研究内典,自然比读世俗的书又上一等了。研读佛经,原是为了修行,如果有人爱好念佛清修,这是世、出世间种种爱好中最殊胜的一种。
综上所述,人的不同爱好,由至浊而至于好净其心,使精神生活逐步升华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好比吃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甘甜。

世智当悟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
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译文】
智慧分为二种:一种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能言善辩、技艺出众、谋略深远,以知识丰富,思虑周详而胜过普通的人。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凡是符合道义的便勇往直前去做;若是违背道义的则坚决禁止。在这二种世智中,如果仅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为“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途。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以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必定报在人天。为什么呢?凡注重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至于那些专爱卖弄才华,善于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人即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真实修行的人;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如实了知诸法实相,彻见自心本具佛性的人。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然也可以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即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超。为什么呢?只要得到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

现今有些人,稍微得到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