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休闲空间

李商隐诗歌评介

作者:佚名

唐朝是诗的王朝,在后世无数更迭的封建王朝里,诗歌都没有再现过这个王朝的辉煌。唐诗就像一个浩潮的星空,从初唐到盛唐、中唐、晚唐,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闪耀的明星,都有璀灿夺目的诗句把唐朝的天空补满。在这块诗歌天空的版图上,李商隐的诗作无疑是其中光芒最强烈的星座之一,在我们精神的天空上闪耀着美丽迷人的光芒。每读他的一首诗,感觉就像是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一样,华丽眩目,又那样凄美动人,而它们最终都落进了我们的心里。

李商隐的诗在众多的诗歌作品中,就像一个完全独立的王朝。就像晚唐对于唐朝来说也是一道独特的政治风景,而正是晚唐这样独特的政治气候使李商隐这朵奇葩开放得华美却又凄艳。李商隐的人生理想还是一个传统士大夫的模式,他关注社会,对政治也有很大的热情,但他整个为官生涯都是颠沛流离,被排挤而不得志的,而造成它的直接因素就是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已经疾病缠身的唐王朝众多疮孔中的一道,这道疮孔并不足以要唐王朝的命,但却毁掉了李商隐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一生。在漫长的为官生涯中,他始终陷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他想要脱身而出或“左右逢源”,却始终像一个飘零的小舟,没有驶离这个巨大的政治漩涡。

李商隐生命中的漩涡,并不止这一个。他从小就经历了亲人离去的伤痛和漂泊的苦楚,姐姐的去逝使他内心留下了忧郁的烙痕,父亲被贬后,他又跟着家人一起漂泊。十岁左右时,他的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又回到河南老家,靠帮别人抄书来挣钱。小时候的经历造成了他敏感、忧郁又有些清高的性格。他入王屋学过道,据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在他的生命中,还经历过其它情感,但均以失败告终。与王氏结婚后,两人感情很好,这对仕途受此婚姻连累的李商隐来说,是一种安慰。然而王氏却又在诗人正当中年时去逝,使李商隐在仕途的失意中也失去了情感的寄托。

然而这一系列的人生失意并没有毁掉李商隐,没有把他变成一个平庸的封建小官僚。因为他还有诗,通过诗,他把自己的政治见解,社会意识和人生情感以及感悟抒发了出来。通过诗,李商隐生命中巨大的光和热得以全面地施放和展现,在他的诗歌世界里,他就是皇帝,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无限的自由,也开创了一个诗歌的新朝代。在他的统治下,他的诗歌王朝成为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而李商隐这个怀川大地的孩子,不仅为中华民族精神史上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颗明珠,同时也用他璀灿的光芒返照了他的故乡——怀川大地,即现在称作焦作的这个地方,使这片土地充满了一种浓重的诗意。

李商隐的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他的诗作中成就较高的可分为三部分,即政治咏史诗、咏物抒怀诗和以无题诗为主的爱情诗。想要全面了解李商隐,是需要每一方面都兼顾到的。如果把李商隐诗作的这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比喻的话,我愿意把它们比喻为一所宅院,而我们想要了解这样一所宅院也需要一个逐渐进入的过程,在这里,我愿意把他的政治咏史诗比喻为这座大院坚固而高耸的围墙和雄伟又森严的大门,把他的咏物抒怀诗比喻为它园林一样美丽的庭院,而他无题诗为主的爱情诗则是它的屋舍。下面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进入这个辉煌而美丽的宅院。

一、 围墙和大门——政治咏史诗

李商隐虽然说过“孔子除仁义道德之外还有何物”,但还是受到儒家入世乃至入仕而治天下的影响,也为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但这条大道却没有完全为他打开,他一生对政治的追求在现实中都是失败的。后人写他的“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所有政治抱负与政治见解都只在他的诗中体现了出来。在这类诗歌中他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表现出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做子大量的此类诗作,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

诗人对晚唐国运的关心以及在事业上的远大抱负在《安定城楼》中有最好的体现: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贾生、王粲自喻,写自己虽然有济世之情和匡国之才,却不被重用,而只能离京漂泊。“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二句写自己希望成就一番大事业然后归隐江湖,雄心气魄,少年胸怀在这二句中尽皆抒发了出来。王安石谓此二句“虽老杜无以过”,实在是不为过。最后两句写出了当前的政治环境,自己的政治处境,以及自己鸳鸟一样高洁的政治品格。诗中宏大的气魄和洒脱的气势显示出了二十六岁的诗人的胸怀。

而如此宏伟的政治怀抱,是基于诗人对晚唐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清醒的认识之上的。他二十五岁时写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作者写他当时在长安西郊所见的农村景象是:“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他又通过农民的话,陈述了贞观,开元到安史之乱后农民生活的变化。从今昔对比中,诗人提出了仁政任贤的主张,指出政治的理乱“在人不在天”。这首诗对唐代政治系统进行的细致反映和总结回顾,使它具有史诗的重量。

李商隐不仅有对当时政治环境有清醒的认识,更具有一种罕见的直言的勇气。他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愤慨不满,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等几千人,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发表反对意见,有的甚至顺从宦官的言论,而年青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宦官,他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诗,后诗尤为悲愤痛切。

《重有感》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供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作者诗中对刘从谏上书诛讨宦官予以肯定,而又望之殷,责之切,诗中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的期望以及与之相伴的不满、焦急、愤郁。最后两句写长安内外,昼夜一片号哭声,宦官的滔天罪行,使神人共愤,何时放能收复为他们所盘踞的宫阙,朝廷上下都拭泪欢庆呢?诗人忧国之心和愤慨之情使人不得不动容。

李商隐这类直接指陈时局的诗还很多,在《井络》,《韩碑》《隋师东》、《寿安公主出降》中诗人还反对了藩镇的割据。其中《隋师东》、《寿安公主出降》不限于斥责军阀的野心,并能够联系朝廷政治的腐败和政策的失误作批判性考察,认识比较深刻。《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哭虔州杨侍郎》对朋党相争及其祸害作了真切揭露,《汉南书事》、《漫成五章》(其五)提出巩固边防、和睦民族关系的主张,都较为积极。

李商隐在酬赠、哭吊自己的朋友刘蕡的诗中,也显示出了对于当时政治黑暗的指陈和控诉。刘蕡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时,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宦官的痛恨,后诬以罪,将他贬到柳州。李商隐曾为刘蕡做诗数首,如:《赠刘司户蕡》

  江风扬浪动云根, 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 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 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 凤巢西隔九重门。

这首诗写于诗人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之时。诗人从自然环境入手来写,也是用比兴手法暗示出了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颈联又用两个典故借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蕡的敬仰和同情。“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意思,即:如果皇上急召贤臣,刘蕡是应首先被召去的。“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诗人在这里把刘蕡喻为接舆,而“自欲翻”,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最后两句点明诗旨,不仅抒写了真挚深切的友谊,更是对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激的控诉。“欢复泣”写出了诗人当时情感的复杂,既为千里相逢而欢,又因为同在他们患难之中而泣,当然这“泣”中更多的还有对国运的忧思,这一点在最后一句中显露无遗。凤巢,比喻贤臣在朝。《帝王世纪》中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现在贤臣一时都已星散,远谪穷荒,备受排斥,“君门九重”,他们又如何可能竭忠尽智呢?这首感情深挚的投赠之作,不仅是同情知友,还有更多是忧时愤世。此诗苍凉雄浑而又沉郁,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显示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而在刘蕡被贬柳州卒后,这种情感达到了高潮,如《哭刘司户蕡》:

路有论冤谪, 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 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 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 春雪满黄陵。

诗人由路人的议论开笔,说刘蕡言“中兴”而遭“冤谪”,实为不平之言,又援引历史人物,一方面在说刘蕡的经历,另一方面也在对比晚唐朝廷的昏庸。三四句写诗人痛哭情状,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痛哭之状和无比悲痛之情。后两句写诗人的回忆,以景衬情,情感由无比悲痛转为无限凄凉,看似痛苦程度有所减弱,哀伤之情却更加深入,而无法断绝。

 

咏史诗,是李商隐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比较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更高的一类诗作。它们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而是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类诗歌讽刺的矛头大多是针对封建帝王的。在《瑶池》、《贾生》中作者借历史帝王的求仙来嘲讽唐代后期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希企长生的行径。如《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此诗构思独特,以王母的口吻来问有八骏的周穆王为什么不再来,这一问含义颇深长,而讽刺之情尽含其中,揭示了求仙无益,神仙也不能使遇仙者免于死亡。《贾生》写贾谊宣室夜召一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作者不仅讽刺了汉文帝,更在写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而且不问苍生,他自己生在昏乱年代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

诗人在《北齐二首》、《齐宫词》中诗人揭露了帝王的好色误国。

《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 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 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 更请君王猎一围。

诗人在这两首诗中没有用议论来完成最后诗旨的升华,而是通过对事实、形象画面的排列产生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去体会北齐后主的荒淫误国和诗人的讥讽之意。第一首前两句用了两个典故来喻示亡国之意,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第三句描绘冯淑妃(即“小怜”)进御之夕的情景,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两句相联,对比强烈,揭示出了北齐后主的好色误国。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高纬着迷于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恰恰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晋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返,淑妃更请杀一围,从之。诗人把事实场景再现,用叙事来代替议论,而又一切不言自明,对比色彩强烈,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令旁观者为之心寒。

在《齐宫词》中,诗人讽刺朝代的更跌并没有使南朝皇帝清醒,而是在不断重复彼此的命运。

《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齐后主宠幸潘妃,凿金为莲花贴于殿廷,使潘妃行其上,以赏其步步生莲花的妙姿。这个昏君只知日夜淫乐,当雍州刺史萧衍率军攻来时,在夜宴作乐中被杀。在梁朝新主彻夜歌舞弦管停歇后,齐朝遗物“九子铃”又在风中响起,他们命运重复的趋势也在场景与细节描写中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耐人寻味。

在《南朝》中,诗人讽刺了六朝皇帝只会在内部勾心斗角,对外却苟安无能。

《南朝》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六朝君主都自以为有虎踞龙盘的形胜地势,又有长江天险,金陵属斗宿分野,上应天气,气运特别好。本事就取其侧面写梁元帝与妃子徐昭佩宫闱不睦之事来揭露他们的本质。因为粱元帝嫌徐妃姿容不美,极少幸临。徐妃则因元帝独眼,每知其将要临幸,就以半面妆相待,让其触心离去。诗以此一点着笔,却含义甚丰,讽刺之意也跃然纸上。由半面妆暗示半壁江山,语言精妙而又饱含嘲讽之意。

诗人不仅写前朝旧事,对本朝皇帝亦不放过。诗人在《骊山有感》“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和《龙池》“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中屡屡提到寿王,就是揭了玄宗抢夺儿媳的短。在另一首诗《马嵬》中,这种讽刺则更加直接。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轴,他和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兵变发生,玄宗为了保全自己下令将杨贵妃勒死于佛堂,以求平息众怒,而当年七夕长生殿中,他曾和贵妃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妻,而嘲笑牛郞织女一年才得一次相见。而此时人生正好走向了誓愿的反面,最后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将对玄宗嘲讽寓于笑谈一样的诗句中,辛辣而又锐利。

虽然唐朝诗歌对本朝先世宫禁嬖昵之事直辞较多,但敢于对玄宗多次作如此尖锐挟击的,只有李商隐。一个封建士大夫,能够如此,可见其超越那个时代的识见和胆略。

李商隐这类诗中继承杜甫感时忧国的精神,同时也继承了杜甫内容广阔而又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境界。而在写法上,诗人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的截取历史上的特定场景以白描来呈现,不着议论,如《北齐》之二;或叙议结合,寄托深远,如《贾生》;或从小物着笔,关合兴亡大局,如《齐宫词》;或由虚处落笔,引出实在题旨,如《瑶池》。每一种表现方式都能深入一点,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回味这些诗歌,我们会发现构成这座庭院坚固的围墙和森严的大门的正是李商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正义、善良的道德承担,对历史、社会、政治的清醒认识和想要兼济天下抚慰苍生的理想,这是他人格中最强硬的部分。

二、庭院——咏物抒怀诗

咏物抒怀,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题材,所谓咏物,其意在抒怀,而这样的咏物即咏己。只有如此,此类诗作才能突破空洞的外物,把语言由物而引向人的内心,才能获得较高的艺术价值。而李商隐的诗作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因为李商隐是一个情感化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艺术感悟能力非常高的诗人,他的许多咏物抒怀诗,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且这种色彩大多为忧郁落漠,这与诗人自身的感伤气质有关,与人情遭际有关,也还与晚唐衰落的社会政治和诗人失意的仕宦生涯有关。这些都是李商隐创作此类诗歌时深层次的情感,而一时的景与物只是触发了诗人的这种思绪而已。如《流莺》: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流莺漂荡流转,它的巧啭,虽蕴含着内心的愿望,但未必有美好的期遇。长安千门万户,却没有它可以栖居安身之地,这不正是诗人飘零无依的人生的最好的隐喻吗?这深层的情感正是诗人在不断的追求失落之后内心无依的伤感。

《忆梅》是另一首借梅来咏怀身世的诗作: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长作去年花。

此诗是诗人在仕途飘泊和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写就的,诗人由思乡之情、留滞之悲写到了万物华美的春景,看似心境由悲转喜,但后两句又突然转变。诗人在姹紫嫣红的春景之中又想到了已经凋谢的梅花,于是一种遗憾忧怨之情重又产生。诗人在这大好春光里不能欣赏盛开却回忆凋谢,不仅是诗人自身忧郁气质的反映,更与诗人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诗人少年早慧,文名早著,胸怀大志,却在仕途上一路失意,晚年心生归隐佛家之意,与先春而开却又早早凋谢的梅花多么相似,诗人名为写梅,其实是却在写自己,诗句虽由景物构成,内在的结构却是自身的情感。

又如《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首诗借柳树春秋不同景致的对比,来抒发作者对美好事物衰落颓唐的感伤。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借此景来喻此情。柳本身的春荣秋枯是自然的变化,是中性的,然而当作者由此而想到自身遭际乃至唐王朝,这种伤感就自然生发了。

《楚吟》中由政治而带来的愁思则更为明显。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这首诗是写作者被旧楚地的风物所引发的历史兴亡的愁思,进而抒发了作者对晚唐衰落的政治环境所产生的一种没落情绪。诗人借宋玉愁来言己之愁,可谓曲折,但诗人与宋玉又有相似之处,有才华而不被重用;而宋玉所见证的历史兴亡与作者所见到的历史兴亡也有相似之处,因而借宋玉来寄托这种情绪,自然恰当,而又寓意丰富。

在这类咏物诗中《乐游原》语句平实自然,却也隽永经典。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前两句是平实的记叙,点出了作者的心绪,即:意不适。后两句是意不适这种情绪诗意的升华,只是一个朴素的自然真理,却与一个落漠之人心意的心绪如此契合。这自然真理中包含了作者对自身的慨叹,也包括对唐朝没落衰亡的预感。这种朴素的自然现象经过提炼达到与心灵如此契合的程度,是咏物的最高境界。。

咏叹时光易逝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李商隐当然也不会错过。《谒山》一诗即是咏叹时光的,表达了一种时光易逝,世事变幻之快的感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诗人从古人的幻想入笔,古人曾幻想用一根绳子系住太阳来阻止时光流逝,但仍然只是落得水去云回恨不胜。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由沧海写到一杯春露,意在揭示人们欲去挽留什么的时候,它就已经消逝。麻姑见沧海桑田的变化的传说富有夸张和奇幻色彩,而作者提出“买沧海”的大胆夸张和故事一脉相承,但这还没有到极致,在最后一句中刚刚还展现在面前的浩渺无际的沧海仿佛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一瞬之间由沧海而变为一杯春露,是对时间流逝之快,事物不可挽回的极度夸张。一个“冷”字,也透露出时间的无情和诗人的无可奈何。诗中这种极度夸张而又奇幻的想象和构思,颇有李贺神韵,而诗人对他的学习可谓深得其精髓。

而《花下醉》依然是诗人自身独特气质的书写:

寻芳不觉醉流霞, 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诗非常美,诗中诗人忘却了一切身外之事,单纯地赏花饮酒寻美以为乐,但这快乐并不是单纯的快乐,而是带有一丝没落的快乐,持烛赏残花的意境就是一种没落之美。李商隐诗歌评介

相较于诗人其它同类诗中的抑郁,本诗透露出一丝颓放之气,即使放纵,也有些颓废色彩。这是诗人自身抑郁气质的表现。与李白做对比,这种抑郁就非常明显,李白的放纵是明朗洒脱的,在同样写酒醉的《将进酒》中表现最为充分。李商隐的酒醉没有那样的海阔天空,而是“倚树沉眠”,是“持烛赏残花”。通过对比,这种气质可以非常鲜明的感受到。

在《暮秋独游曲江》作者借荷来写了自己的情感和一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有关此诗的解释亦众说纷纭,有说是怀念情人,有说是怀念妻子,笔者觉得可以也作为咏物抒怀诗来理解,诗人借咏荷来说自己。荷叶荷叶生时春恨也生了,荷叶乾枯时秋恨已成,伴随荷叶一生的都是这绵绵不绝的忧愁。荷本是无情物,为什么会有这些绵绵不绝的恨?只是因为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荷,而且作者本身“身在情长在。” 诗人是一个追求美好,注重感情的人,所以才会有贯穿一生的这种强烈的情感,所以这“恨”才会贯穿荷叶的一生。所以以此诗作为诗人一生的注解,也是非常恰当的。江水声仍在,只是诗人已逝,诗人的对人生的那种执著的情感却成为永恒。

 

一件一件景物欣赏过,我们会发觉它的庭院中,每一景每一物都是那样的美,或平淡或瑰丽,或奇异或凄艳,但似乎都透露出一丝忧伤,然而正是这种忧伤使得这庭院的美如此独特。

三、屋舍——以无题诗为主的感情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此类诗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入,因其深,而又表现得委婉朦胧。因为人最深的情感往往是最难以表达出来的,“欲说已忘言”,就是一种类似的情境。但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是要去表现自己最深处的情感,而他唯一的表达媒介即为语言,所以这种表达就会异于人们平常的话语,对于李商隐这位情感丰富而深沉的诗人,这种相异性就更大。这在他的诗歌上主要表现为诗无本事,语言意境的朦胧,心象与物象的融合,意象与句子的跳跃,较多用典等等许多方面。

语意朦胧晦涩是李商隐的诗阅读的第一个层面的感受,这个层面的阅读尚有一些理性的因素,想要从知性的角度去理解。在这个层面上需要搞清楚他的诗歌的用典。进入到阅读他诗作的第二个层面,感性阅读,就会感觉这些诗歌的美妙。这种美妙在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这种情感被表达了出来,二是这种情感被表达成了美。梁启超先生曾说过《锦瑟》、《碧城》“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的一种新鲜的愉快。” 美是人类情感中能够共通的层面,所以才会有众多的人被无题诗打动又去作出种种解读。对于无题诗的解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按诗作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象——爱情诗来解读,二是作为有政治寄托,即牵合政治上的具体人事加以比附指实,把它们说成是影指时事的政治诗,或一律说成是向令狐绹陈情告哀之作。如一些人对李商隐“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的政治解读:吴乔云:“东风比绹,百花自比。”(《西昆发微》)何焯云:“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己且老至也。”(《李义山诗集辑评》引)作这样的解读,对无题诗的诗美无疑构成了一些破坏。因为美这种感情就是无功利的,当李商隐这些达到美的情感的诗只是为了政治上的比附指实,落到了实用层面,这种美就会被破坏。但结合作者的生平来分析和解读,从这些诗忧伤失落的情感中,可以看出似乎又不仅仅是写爱情,而是作者整个人生中非常深的一种的体验。尤其还有几首诗是作者以女性的口吻来写的爱情诗。李商隐自己在诗中说过 “楚雨含情俱有托”,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在以爱情为主的情感中,寄寓人生的追求与失落之感。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爱情,也不仅仅是政治,更深的是整个人生层面的情感。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讲,语意朦胧的诗歌创作,所运用的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思维,更多的还有潜意识层面的。而潜意识层面就是“意识”所意识不到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借什么而说什么,而是自身最深处的人生体验的表达。这在《锦瑟》中有着最明显的体现。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一句是作者由现实进入回忆之中思维的记述,而这种思维也是有异于平常思维的。锦瑟为什么会有五十弦?这里有一个典故《汉书?郊祀志》记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为二十五弦”。五十弦的锦瑟发出悲音,而为什么它会有五十弦?对一般人来说是不需要去想的,而作者作此思绪即是作者想要去探索事物最深处的源头和原因。而这种思绪其实是和作者回忆自身的年华相联系的。“一弦一柱思华年。”作者是借锦瑟来探寻自己的人生为会么会如此的最深的原因。“思华年”的“思”,不仅仅是回忆,更是在想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后面就是作者的思索了。“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夜间梦蝶,醒后不知是蝴蝶进入了庄周的梦还是庄周进入了蝴蝶的梦。作者似在感叹自己从前的情感、人生,是否真得像庄周梦蝶一样,也似在感叹自己曾经像庄周一样沉迷于这种幻想之中。但却又曾那样地投入,曾像望帝一样对于情感,对于人生那样执著,以至于死后还要化作杜鹃来啼血。作者曾经迷恋,也曾经迷惘,也曾经执著,所得到的是什么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眼泪,是人生美景如良玉生烟一样,远看无比美好,近看却又不是。最后两句作者从这番情感的追忆中脱出身来,发出感叹:此情中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虽然会为这些曾经的情感人生追求和它的失落而迷惘过,但这一切都是值得追忆的,追忆起来也是无比美好的。

此诗作于诗人病逝于河南之前,对于整个人生的追忆,使得这一首诗含义如此丰富,由于作者语言的朦胧,而通向人生最深的情感体验,以至于后世众多读者都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被触动甚至感动,并做出种种解释。

这首诗中的用典不多,但恰到好处,这样的用典弥补了近体诗字数限制的局限,在较短的句子内表达出了较复杂的意思,所以读李商隐的诗在了解他所用的典故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用典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特色,虽然后人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但李商隐诗中的大多典故都能较好地融入诗境与诗意中,既增加了诗境的美感也增加了诗意的丰富性。

李商隐的其它无题诗中,大都是以爱情为题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而这人生体验虽然复杂,但还是以爱情体验为载体来表达的。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开头一句以两难来显示了作者用情之深,因之而产生的愁绪用百花凋残来比喻,最为恰当不过。三四句写出了作者为这份情感而矢志不渝之心。与诗人另一首诗中的“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作者对情感、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是要用尽一生的。正因为这种情感和对情感的态度,使它能够超越爱情而达到人生追求的一种宗教性的情感层面。后四句就是具体写作者思念的内容了,想象思念自己的对方究竟是怎样一番情景,最后两句借青鸟典故来写希望借青鸟代自己去看望,又写出了自己的期待。爱情这种情感的复杂通过诗句一层一层把其中的各种感情成分全部都表现了出来,真实自然而又感人。

无题诗中有几首以女性为口吻来写爱情的,如: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其寂寞、忧怨,期待等等情感一切尽在不言中。接下来是主人公的回忆,记叙了一段曾经错过的情感。下面几句就是直接写女子的思念之情了,以“金烬暗”来衬托寂寥和相思成灰,以石榴红来反衬无思念之人消息时内心的感伤。这两句以景来衬情,将情感从抽象表达为具象,诗歌技巧运用已堪称完美。最后两句又借两个典故将这份情感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的记叙写到了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将一份情感写得面面俱到而又一气呵成,毫无断裂之感。

在这类无题诗中,作者总是在写爱而不得这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恰恰是爱情中最强烈的,也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而不得的最好象征。深深体会过人世变迁,世事无情的诗人,总是能将这类情感写得很深很到位。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人类情感最微妙的一种状态,而心有灵犀却不能够在一起,却也是人间最痛苦的事。“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没有对痛苦的直接描写,凄凉零落之感却油然而生。另外一首无题诗的最后两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将爱而不得的失落之情写到了极致。另一首无题诗中“刘郎已恨篷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夸张但又准确地写出了因爱而不得而产生的距离感。汉武帝想要求仙却不遇,人仙相隔的距离已经无限远了,而你与我之间的距离比汉武帝还要远一万倍,这种距离是可以想到的极致了,而这种极致的距离里,内心的失落是不言自明了。

这种重重的失落感对于李商隐来说不仅仅是爱情的,诗人整个人生都是失意的,这种种失意的情感经过过滤积淀而成为诗人内心最深处的一种体验,甚至成为李商隐情感中的“特质”,成为他性格和气质的一部分。而作者借爱情来表达这种情感,也是因为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也是构成人生幸福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借爱情的失落感来写整个人生的失落感最具典型性。

此类无题诗中,律诗较多,而这些律诗也是李商隐诗作中标志他艺术水平的代表,它们律法较杜甫更为规范细密,而又更深入内心,将其触角伸至无形无质的心理意绪,开创了律诗的新境界。而无题诗中亦有绝句,如: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首句写紫府仙人名号为宝灯,二句写天气之寒,仙酒还没有喝就已经结成了冰。后两句写奈何在这雪月交辉之夜,这位紫府仙姝又更居十二层楼台之上呢?诗人这种感受的由来,很难简单地说是由何而来。仙人清冷而又高远,凡人似乎无法触及,似乎是在写爱情,但又似乎不仅仅是爱情。如此意境空灵、迷离虚幻之作,应该不只是在写某件具体的事实,而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一种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体验。这种体验如此深邃,似乎由爱情,政治,人生中诸多事件中得来的体会都积淀而成,生发而出为诗。因此此诗诗境所能象征的情景也颇为广泛,只要契合于此时的情感。无题诗层次之深,蕴含之广在此诗中亦得到很好的体现。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有些是写给妻子的,这种情感就比较单纯一些,但依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关于此诗是否是写给妻子的,还有较大争议,但似乎作为诗人写给妻子来理解更为合适。四句诗语言都自然晓畅,就像熟人之间说话一样,而作为此诗是写给妻子的来理解,这种娓娓道来就很自然也很好理解。诗句语言晓畅,但并不是一个直白的顺叙。全诗通过不同时空的转换,通过“期”与“巴山夜雨”的循环往复,显得曲折而又深婉。这两个方面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了李商隐成熟而又有独创性的诗歌技法,在技巧方面,此诗已臻入化境,而李商隐和妻子情感之好,也被这些朴实平淡的诗句表现得淋漓尽致。妻子死后,李商隐所作的诗作则让人感到心痛。

《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妻子逝世之后的作品,诗人多年以后又回到了令他伤心的老宅,荒凉不堪的房子,一切都显得伤感悲凉。夜间在室内鼠的活动而引起他的惊猜,疑似伊人犹在,然后他在深夜的孤灯下似与亡妻之魂重又朦胧私语起来。然后听到了亡妻唱的《起夜来》的歌声。《起夜来》是乐府歌名,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辞。李商隐不说自己想爱妻,而说爱妻在想着自己,更令人动容。

从崇让宅出来,回忆起它所有的屋舍,感觉都是如此雅致却又有一丝凄寒,每一件物品都是那样的精美,组合在一起却又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伤感。仿佛这屋子里曾经发生过许多伤感的故事,而诗人也在这屋舍之内伤心地回忆过,深深地沉思过。因此这屋子里的每一处都有那些故事和诗人回忆沉思的影子。

 

我们离开这座宅院的时候,需要小心翼翼,因为这里的每一块砖石仿佛都有诗人的影子,每一丝空气仿佛都留有诗人的气息。

当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座宅院——李商隐的诗歌在更深的层面上是如何地与众不同:对于内心世界的开拓,朦胧的诗境,用典的经妙到位,以心象融铸物象而产生的意象,意象之间的巧妙组合,反复回环、重叠复沓的结构,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凄艳的色调……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融铸在李商隐的诗中,使李商隐的诗有了这么强烈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让我们再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一下这座宅院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远远超过了和他并称的杜牧、温庭筠等诗人。宋代王安石说:“唐人学杜甫而得其樊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清吴乔《围炉诗话》称“唐人能自辟宇宙者,唯李、杜、昌黎、义山而已。”……李商隐也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而后世模仿李商隐的诗人更是为数众多。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就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宋朝时杨忆、刘筠、钱惟演等诗人模仿李商隐,酬唱结集,号称西昆体,影响颇大;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当代中国文革后曾兴起的朦胧诗,亦不能否认李商隐的影响……

将李商隐的诗作比喻为一座宅院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的诗歌是非常丰富而博大的,任何理解都只是片面上的理解。除了诗歌,他还攻骈文,亦有很高的成就。总体说来,在文学史上,李商隐是一座高山,当我们仰止这座高山之时,会有一涧清溪奔涌而下,直入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他的诗。李商隐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而李商隐也是崇尚诗的中华民族的骄子,更是怀川大地的骄子,焦作的骄子。这块土地是他的故乡,也是他逝后长眠的地方,他的诗使这块土地永远充满着灵性,永远不荒芜,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人们心灵中也永远生长着春天,永远寄托着美丽的愁思,这愁思正是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