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祥坤修学园地

居 士 传
(10)
清 彭际清编著
编译者 祥坤居士

2011-04-03

刘灵预

名“虬”,南阳人,徙居江陵。宋太始中为“当阳令”,后辞去官职回到南阳,朝廷几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应。“竟陵王”听说他精通佛法,就和他在书信中交流,诚挚地请他为国出力,他回信说:“我一年四季都在病中度过,所以寄情山水,以养花养鱼为乐。我怎么会不清晓您对我的厚爱和高抬呢,尤其您又是圣贤的王,只是我现在已经满足于粗食布衣,每日礼佛吃斋,并且闲暇时间注释《法华经》讲解《涅槃经》,真的没有精力和能力为国出力了。”“建武二年”冬天他得了重病,周围人时常看到有白云缭绕在他住的房间,并有香气满室,空中偶尔传来音乐。往生时年五十八。 (南齐书.广宏明集)。

明休烈

名“僧”,绍平原鬲人,宋齐之交隐居村落教授佛法。闻僧“慧远”德行并重,便往候于“定林寺”。齐高帝要来寺中召见他,慧远法师对休烈说:现在天子要来本寺见你,你怎么面对他呢?休烈说:要么推说自己有病,要么躲到山里。结果这话还真应验了,休烈真的隐居到了深山中。齐高帝很佩服他修道的气节,便赐给他一个如意拐杖另加一顶宝冠。

刚进山的时候,有当地人告诉他,这个地方多有毒蛇猛兽,不是可以居住的地方。休烈说:还有比贪嗔痴三毒更猛的吗?忠信的人可以感天动地,毒蛇猛虎也不能为患。休烈在山中修心淡泊二十年。

有道士“顾欢”作《夷夏论》,目的是抬高道教贬低佛教,休烈对其做论说:“如果要论世间天地的学问,治世的妙法,老子和孔子的学说真是已经到了极点。但是,如果要论出世的真理,归真的途径,那么佛教才是绝对的正流。所以,佛教的道理好比是体,道家的学说好比是用,用的如果没有体,就好比有灯无油有水无源一样。所以,老孔的学说虽然达极,但我们不要忘了他的宗体,因为只有明宗才通,无论怎么的用,都离不开他的宗体。所以,你所学的当然是可以对世的,但是,相对于无为的诋毁,那真是好比以人的知见藐视天人的思维一样。”

休烈曾经和“法度禅师”讲《无量寿经》,中夜忽见金光照室,光中有楼阁及化佛菩萨。永明七年舍宅为《栖霞寺》,梦到岩石间有佛放光,休烈想凿岩建造佛像,遗憾没有能够如愿而终。(南史.宏明集)。

  
刘士光

名“歊”,平原人。十一岁的时候读《庄子逍遥篇》,就能为到来的客人说其中大致的意思。年龄稍微大些的时候,就已经是博学,又很擅长文采。再后来,他精心学佛,并且立志不娶不入仕途。

士光在《兴黄寺》偶然遇到“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惊讶的一下子坐起说:“你是隐居的修道人啊,将来必定有成。”这样的话说了三遍。

年三十一著《革终论》,其中大致写到:“凡是色相的都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他的生命力往往是靠内在的性来体现,这个有知之性,就是真如。色相和性的关系,就好比是一个人寄宿在旅馆,当这个人色身(旅馆)死了的时候,内在的性神(人)也就远行他方了。所以,对一个已经没有性神的躯壳祭祀是没有实质作用的,但为了寄托哀思,这样做还是有礼节性的。我今天就想从自己做起,后事从简,同时也不伤在世者的思念。往生的时候,简单洗浴下就好了。然后,用一千钱买来棺木和衣服头巾枕头鞋子,棺中的物品不要接受别人的布施,整理好后就往我故居的山走,随便可以找个地方,只要能容这个棺木大小的凹陷地就好了,不用种树,也不用砌墙,不要祭祀,更不要放置酒水。”

有人提出第二天春天给他住的庭院种柿子树,士光说:我已经看不到了。到了秋天,士光往生,亲属就按他的遗嘱做了,丧事很简单。人们称他为“贞节先生”。

他的同族弟弟“彦度”,年少时失去双亲,性爱清静,听说兄长为他娶妻,闻风就逃,后来请他为官,他也不去,强征他,他就把征召的檄文挂到树上后逃跑了。彦度深信佛法,曾经和士光一起听经在钟山的各个寺庙,三十一岁的时候,他在士光曾经往生处往生,和士光一样,他立遗言也是后事一切从简。被后人称为“元贞处士”。(梁书)

庾彦宝
名“诜”,新野的人,博通各种学问,个性崇尚简单,及其喜爱山野林泉,他住的地方有十亩地大小,仅山水池塘就占了一半。曾经乘船回来,载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同船载米三十石,那个人到家的时候说,你的米是三十石,我的是一百五十石。彦宝没有说什么,任凭他拿去自己的那些。又有邻居被人诬陷是盗贼,就说是彦宝的亲属,彦宝同情他,就将平时攒下的钱,以亲属的名义代换人家。邻居豁免来谢他,他说:我是怜悯天下的无辜,不是希望你的感谢啊!

梁武帝年轻时和彦宝关系挺好,到了用兵的时候就征他当官,但彦宝不从,谎称有疾。晚年时候,他在自己的家中建立道场,每天拜佛礼忏,并诵《法华经》一日一遍。一天夜晚忽然看到一个自称“愿公”的道人进来,容貌举止都和常人不一样,他称彦宝为“上行先生”,然后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一天的拂晓,彦宝忽然惊起说道:愿公又来了,我得走了。说完就往生了。满屋子人都听到空中的唱音:“上行先生已经生到弥陀净土了。”时年七十八。武帝知道后,诏封“贞节先生”(南史)

刘宣文
名“慧斐”,是彭城的人,少年博学,靠文起家。做官时路过“匡山”,遇到修道叫“张文逸”的人,相谈甚欢,就有了修道的心。他决定后,就在一处山的北面建立个道场,叫“离垢院”,当时人称他为离垢先生。期间,宣文深入佛经,兼学字体,手写佛经二千多卷,他自己常诵的有一百多卷。普通三年往生,室内充满香气。同时代中有一位叫“阮士宗”,也是以清隐著名,后来慢慢吃素并且断去酒肉,虔诚事佛,他常供养尊石头做的佛像,佛像后来损坏,士宗心欲修补,突然间一夜佛像自动修补如初。 (南史)。

向居士
向居士,忘了他的名号,只知道他是北齐人,在林野间幽居。天保年,听到二祖的风教甚盛,就写信说到:“影子是因为形状而起的,回响则是因为有了声音,如果一个人下功夫只在影子和回响上做文章,就是没有悟到事物的根本。一个人想去除烦恼得到解脱,就好比去形灭影一样,想离开凡夫到圣地,好比不做声而去听回响,所以应该知道,迷悟是一个,愚痴和智慧也是一个,都是无名立名而已。因为有个这名字,所以是和非也就升起来了,本来法而如是,但偏偏要讲出道理,所以,争论也就由之而来。其实,都是幻化的,哪里有什么真呢,又哪里有什么是和非,面对虚妄无实的,哪里是空又哪里是有呢。知道这个道理,就知道了什么是了无所得,失无所失。我大致领悟到这些,希望能得到您的答复。”二祖以偈回复他说:“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知。无明智慧本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向居士得到此偈,即刻求奔二祖,受到二祖的秘密授记。(五灯会元)

冯兖
北齐翼州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惠光法师”讲法,疑虑顿消,当时就皈依惠光法师,从此深入佛法,常常自己检讨自己,遇到有给他叩头的人,他每每能讲到对方哭泣,他大致说的是:“信佛的各位切记不要相信自己的识别心,这个是无明的根本,我们要常用自己慧力关照自己的真心。我们的人身在此世间,属实只是个过程,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即便上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下到地狱,这些也都是识心的变现,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经中说,我们要自己给心做主,不要被心牵来牵去。”当时有抄写他的言论的人,名为《捧心论》。

兖在惠光法师的门前,主管做饭,他低头敛气,做菜洗碗,晚上就睡在灶前,从没有一句怨言。他睡觉时,取一束蒿草一半靠着一半坐着,做好饭后,也送给犯人和穷人。期间,随意说法,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往生在惠光法师的道场((续高僧传)。

李子约

名“士谦”,赵郡“平棘人”,童年时候父亲早亡,一心侍奉母亲,后入军中位到将军。母亡后,万念俱灰,将自己的房宅舍做出家人安身之处,而自己则更多时间融入佛法。他终身五戒,在钱财上以舍让为先,在礼仪上以谦卑为主,默默间度化了很多自己的亲朋好友。曾经在饥荒年,他无偿捐出数千石给乡亲充饥,如果见到别人来偷自己家的菜,他就偷偷的回避让对方得逞。家中仆人要抓来拷问,他说不要这样,这些人都是穷困所至。

有人说他积了许多阴德,子约说:所谓阴德就好比耳鸣一样,只有自己能够知道,现在我做事周围人都知道,不能说是阴德的缘故。又有人问:报应这个事,唯独有佛经上才说,其他的典籍似乎并无记载。子约说:积善人家有余庆,积恶人家有余殃,这不就是报应一说吗,佛经上说,众生因迷而轮转六道,没有停息的时候,这些都是因为有因果的缘故啊。

有客人问:邢子才说,松柏命终后怎么能够化成不成材的树木呢。仆人以为他说的对。子约说:你说的这些是不对的,因为变化是因为心,木头是无情,他没有心,怎么能谈到变化呢。客人一时语塞。

“开皇八年”子约在家往生,年六十六。有人大哭着说,为什么死的不是我们呢?为什么要这么好的人远去呢!当时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子约的妻子,是范阳的卢氏,很有贤德,子约往生后,她一概不收别人的赠送,并对州里的人说,我的夫君生前乐善好施,现在他虽然走了,我怎么可以改变他的志向呢。然后又把自家的粮食分给周围的人五百石(隋书)

知归子说:我论及“刘明”以下诸位君子,在世的记载都很少,因为他们都翱翔在物外,不为俗世所拘,所以很多行事都不见记载。唯独“向居士”这个人,能认识到自己本心,已经是深悟佛旨,通达祖道,可以说是期间出类拔萃的人。其他的如“颜之推”“王固”“姚察”“徐孝克”这些人,也都是淡泊自居的修行人。至于那些顺从生死,谄媚世俗的所谓修行者,我都没有记载他们,因为他们对于“道”这个字所作所为是应该惭愧的。希望后来的学人,能有智慧来辨别,能开法眼,就此严净戒律,超越累劫,这样才可以说是报佛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