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祥坤修学园地

居士传
(三)

清 彭际清编著
编译者 祥坤居士

2009-05-18



张莱民
名“野”,是“寻阳”的人,他心性贤孝,曾把分在自己名下的家族田宅全部送给了弟弟,甘愿和大家一起吃苦。州郡的官人希望他能为朝廷效力,但都被他婉言拒绝。厌离娑婆,欣愿极乐,他后来加入了“慧远大师”的庐山“白莲社”,誓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告别,入室端坐而逝,年六十九(东林传)。

 

张秀实
名“诠”,是张野家族中的后辈,他心性高洁,好古乐道,每日出去耕田的时候都要带上佛经看,因为他擅于骑马所以曾被朝廷用兵,领兵的见他有才华,就举荐他做寻阳令,他不愿去,就借故加入了庐山的“白莲社”。张秀实一心研究佛经,常有顿悟。宋景平元年,他面向西方合掌念佛无疾而终。

年六十五。(东林传)。

 

王乔之
琅邪的人,他加入庐山“白莲社“之前是做官的,他曾与“刘遗民”等诸贤合作“念佛三昧诗”,但除了王乔之的,其他人的都没有流传下来。

(诗略)

慧远法师为他的诗作序说:为什么叫作“三昧”呢?因为这是思专不杂静默定想的原因。思专者立志始终如一而不分离;想寂就神朗气虚,气虚就能得到智慧,神朗就无幽不照,思专和想寂是自然生性天然的决定条件。三昧的名字有很多,功夫下的深了才能得到这种境界,而要得到这种寂定,则首先是要念佛。

为什么这么说呢?穷尽法性的真谛才能称之为如来,真空中自然能成就随缘应物的妙有。修念佛法门,得到这种“定”的时候就能念的人和所念的佛一时脱落,所谓“不念而念”,这个道理就是功夫用足后的妄心被伏,这个时候再继续用功,一心不乱时自性的光明就要显现,期间善境界必然现前,当下法身就会生起万象种类,这些不是肉眼能看到肉耳能听闻的。到时心佛合一,清净自然,这个道理实在微妙,是言语不能及的。

今天我要提倡念佛法门,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就是这样一直行持的。观想光阴是如此的短暂,而自己的修行还很浅薄,我们怎么能不去精进地修持呢。所以,我们严持戒律,制定清规,昼夜诵经念佛,从来不敢懈怠。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些歌赋,其理其义都为佛说实相,这不是“文采”两个字所能诠释尽的啊!

(宏明集.卢山集○乔之一作齐之。或其字也)。


宗少文
名“炳”,“南阳”人。妙善琴书,精于理论。有人推荐他做官,他不去,他入庐山从师远公法师,他在白莲社边建了个小屋。后来,他的兄弟做了大官,逼他出山还俗,少文如是随缘而往,但不问世俗,只是安静自己在家念经拜佛。


他的名气让很多人想拜见他,衡阳王义季亲自来拜访他,但是,少文见他不拜,王说:隐士您难道不希望重禄吗?少文对曰:俸禄在我如秋草,时节一过就会腐烂。

后来少文身体有疾,遂还“江陵”安养,他曾叹息说:我老了,不能总去登山了,现在的我只能是偶尔去一下修道之处了。他所到的地方,总要留有墨迹。他对人说:我弹琴的时候就想着山里的众生都能听到,我曾经写过有神不灭论,大致是这样的:我们都是迷惘了的凡夫,以为是随缘流传,所以成就了自己的妄识。我们在没有出生之前,其实这个神识就是已经有了的,如果知道没出生的时候就有了这个神识,那么也就应该知道肉身死了之后,我们的神识也是不会死亡的。这个神识是很微妙的,如果想不死亡,那就不要生了就好,所以,要想达到不灭的根本,那就要修学“无为”,无为无所做就不会出生,无生就不会有这个色身,没有这个色身还有那个灵性是什么呢?那就是法身。


法身“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寒暑冷热不能为其所患,生死苦痛无以化其体的。所以法身之为物,微妙无象,不可说他是有;备应万形,又不可说他是无。假使说他是小,他却是弥纶八极的;如果说他是大,那他又是细入无间的。现在我们信奉圣贤,这些修行的人都是有很多奇异的境界,这些都是自性为体所生起的妙用,所以,我们人人俱有的自性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世间万物,过去未来都是我们的内心所感应出的。佛经上说:“一切诸法从意生形”。又云:“心为法本,心作天堂,心作地狱。”道理就在于此,清净心的人就能感应出清净美妙的境界,浑浊心的人就自然感应出畜生恶鬼地狱的去处。修行人如果能修到心与物绝,六根不随六尘作业,那么他的自性便会清净的现前,这种虚明之境是不会随着肉身凋谢的,悟空了心,情见烦恼也就自然不见,所以,我们修的就是修的这颗心。元嘉二十年卒。

年六十九往生(宋书.东林传.宏明集)。


周道祖
名“续之”,“雁门”的人,父亡后他搬迁到豫章住,十二岁时候他拜“范寗”学习,通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天相星象五行阴阳占卜,养志穷居,精研老易。后来加入了庐山“白莲社”,他认为人的身体既然有了就不能够拒绝,但是其他的尘世烦累是可以避免的,不受家庭和爱欲等的束缚那就是自在的一种体现,所以他决定终身不娶,布衣蔬食。朝廷曾曾任命他为太学博士,他没有同意。人问:作为有德的隐士,应该为国家效力啊,您如何选择归隐中的不用世呢。道祖说:如果一个人立志远大,散居江湖对于他就是束缚;但如果一个人得到一种自在境界的时候,在他眼里宫廷朗宇不过和岩石上的巢穴没有什么两样。时号“通隐先生”。未几移疾钟山。

景平元年卒。年六十七(宋书)。

 

雷仲伦
名“次宗”,“南昌”人。很小时候即师从“慧远法师”。他非常喜好出世的学问,而且还精通《诗经》和《周礼》、《仪礼》、《礼记》。后来,他出山入世做过官,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给他的孩子写信说:人这一生什么事都是定数,在定数里是不用强求的,所以,人应该随遇而安,不要多生烦恼。我小的时候,身体多病,当时就有避世的想法,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就以慧远法师为师。幸运的是,远公法师的同修都是行道之人,他们教了我许多做人道理,于是,我向往他们的德行,同时开始深入经文教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我爱山乐水,但因为有管理方面的特长,也可以说,与世俗还有些因缘未了,所以才任运随缘,又下山成了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并且成就了自己的入世事业。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唉,慧远大师和庐山的那些圣贤已经往生,我生活中的同修愈见其少,所以我才辞官和你们归隐到远离闹市的这里。恍惚间,十年又这样匆匆过去了,生命就要走到了尽头,我没有更多的闲心来参与世俗的事了,我要象我当初在庐山那样的修行了,我所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能在这处田园往生的话,那真是我人生的圆满了。从今以后,我一切放下,家事大小不要和我提及,人世的喜怒哀乐也不要和我说起,清净身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了。

仲伦后来传经布道,开过两个念佛道场,又为皇太子极其诸王讲过《丧服经》。

年六十三时往生。 (宋书)。

 

知归子说: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人,记载的居士只有七个人。其实想加入的还有一些才俊,但慧远法师没有接受,这是慧远法师为保留道场清净,很谨慎选择念佛众的原因。七人之外,就很难再知道还有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