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祥坤修学园地

居士传
(六)

清 彭际清编著

编译者 祥坤居士


2010-03-04


竟陵文宣王传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孩子。宋顺帝升明三年为会稽太守,管理五个城市,被封为“闻喜公”。因为国家征集税收很紧迫,而萧子良管理的五个城市上交利税动作迟缓,所以上边派人到城中催缴,老百姓怨声载道。文宣对这样的事很反感,认为不符合天道,就请求罢去自己的官位。


建元二年,他以母亲身体不好需要供养的名义辞去现职,请愿降职,仍为“丹阳伊”,这样就更方便他实现自己的愿望。文宣在自己的管理权限内,大开仓库兼济本县贫穷的人,同时修福水塘,并开荒造田数千顷。武帝即位时,封文宣为竟陵王,四年后又封为车骑将军。


文宣后移居鸡笼山西邸办公,他招来名僧讲经说法,同时创造梵呗新声。


武帝最初很喜欢射猎,后被文宣劝止,只是文宣不在身边时,他射猎的心思又起。文宣因此上书说:“我听说您又要开始去打猎,听后自己的心很忐忑和忧伤。天下从命上论,人的命和兽的命都只是一条,我们爱惜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动物也是一样的。所以礼仪上说,听闻到动物的悲惨叫唤,怎么能忍心去吃他的肉呢?见到动物欢乐开心的样子不好吗?为什么我们非要去让其死亡呢?现在您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去和没有文化和教养的山野之徒一样把打杀其他的生灵当作自己的乐事呢?如果杀了一个无辜的生灵,也就等于伤害了仁义,也就等于消减了福报。为什么修道的人多是长寿,因为他们慈心不杀,随缘布施心无牵挂没有怖畏,对众生没有恼恨所以心中清净而无病苦。我因为亲眼见到了杀生的果报,所以从来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谨慎修行不敢荒怠。陛下您现在每日都在行善舍财修福,我私下认为这些和自己的罪业比起来都只能是一点微薄之力而已,业还没转,障尚未除,您怎么能又要做这样减损性命和福报的事呢。陛下,您要知道,福业增时难,退时可快,到时候追悔莫及拜忏也需要很多的时候。所以,请您一定要三思而行。”

武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文宣的建议,但对文宣一直深爱有加,平时也称自己为佛门中人,和文宣更是因为佛教而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只不过文宣对佛的信诚更上一层而已。



一天文宣梦到东方“天王如来”说“净住净行法门”,因而写了一篇《净住子》,净住的意思,梵语为布萨,意思是身口意三净,持戒而住。《净住子》一共三十一篇,同归信门。

大意是:
1.
如来怜悯众生,视众生为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大悲出世,只为众生脱离生死之苦。听声者悟道,见形者解脱者数不胜数。现在虽然我们依旧有修学的典籍,只是唯独障惑更重,处处是逆境逼迫,耳听的和眼见的少八音缺庄严,罪业深重,烦恼牢固,如果我们不能猛醒,不能深信深解深行,那脱离生死只能是笑谈,摆脱无明束缚真遥遥无期。好比我们想要见王,但身有枷锁,体有臭疮,虽然我们心是诚的,但是这样怎么能同高贵的王感应道交呢。如果我们脱离枷锁,去掉恶疾,王贵到时候自然就会显现。所以,我们要见如来光明相好的人,先要自己做到身口意的清净,六尘爱不起,十恶障自除。


这个时候才可以熟练的运用止观力,清心于宝刹,随缘于信门。然后再仰慕法身,礼敬诸佛,常行忏悔,调和身心。然后寂灭心、慈悲心、如来心才依次升起。经上说,见人的过错不要口说,而如果是自己有恶,则要忏悔,这就是君子的扬人之美,在这里边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修行道理都是一样的。


2.
在家人归敬三宝,持戒修善奉行礼仪,是则为内;相反为外。如果想要修行,先需要自我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应该知道“精进”和“求”等都是假名,懈怠到是真实的。愚痴灭的时候,智慧之光就会显发,行住坐卧都依规矩的话,德行自然就显露。所以,应该知道,谦虚和退一步恰恰是于道有进的表现,贪求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是退步,为情所困的时候就已经有失定的兆头,这就是佛教的大意。


应当知道,一个人严以律己,守住身口意是修行的正路,每时观察自己的思想源头,检讨自己的平时作为是解脱的来处。经上说,惭愧就是法门,能灭去贡高的障碍,又说惭愧好比铁钩,能将贪嗔痴者制服,能要人不去违背正道的法义。一个人如果没有惭愧,那和禽兽就没什么两样了,这里有精妙的佛法,我只是简单的提及一下而已。

 

3.
养生的主要体现在吃穿上,正是因为衣服和饮食有这样那样的比较,所以,皮革由损害生命的方法得,穿着动物的毛皮来装扮自己的身体,真是可鄙啊。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要知道每一米都是农人辛勤劳作得来,为养色身无可非议,但如果追求美味,挑三拣四,这就是不应该的了。一个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在饮食上生贪着,否则必定会大惭愧。道由苦生,不从乐来,得由功建,非情能集,所以经文上说:忍辱第一道。今天我们所以得到无碍的境界,在碍而修无碍,在不清净而能修清净,都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忍受能力,否则还不是被境所转吗。经上说,娑婆世界诸苦交织,所以发大乘心的方才多来这里,以救苦为资粮,以去烦恼为要行。娑婆世界一日修善,胜过他方净土百千万劫。所以,发大心秀菩萨行的人,自己必须要能于万苦中够忍受苦,如此才道场可成。

 

所以要正确对待嗔恼,如果没有他,那忍从何处出生呢?如果一个人能忍外境界的顺和逆,内心境的喜和忌,那就真是个大忍的人了。


4.
劝请的意思有两种,一个是劝请众生修行戒善,一个是劝请诸佛救护众生,永住世说法,十方四恶趣。我今悉劝请。修持诸戒行。获得于人身。十方一切人。我今悉劝请。令修十善业。得生于天上。十方诸天人。我今悉劝请。立登正定聚。得离于恶道。十方诸学人。我今悉劝请。觉察诸烦恼。速登无学地。十方阿罗汉。我今悉劝请。知非究竟位。唯有一佛乘。十方辟支佛。我今悉劝请。成就大悲智。教化诸众生。人天二乘众。我今悉劝请。体觉如来藏。修习菩萨行。一切诸菩萨。我今悉劝请。修行十度行。速登于十地。兜率天菩萨。我今悉劝请。常转不退轮。速下度群生。菩萨智未明。我今悉劝请。金刚灭尘累。显发真实相。十方一切佛。初成正觉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归命请。愿久住于世。如是佛菩萨。我今皆劝请。发此殷勤心。是故稽首礼。

 

5.


其《随喜万善门》说:众生以愚痴的原因,多是怀有嫉妒和我慢之心的,所以见到人行善往往不往好处想,甚至阻挡不让别人成就。嫉妒的人烦恼和燥热每每增长,如此生死不绝。所以,圣人调心制意,对此随喜,也劝请众生如说奉行。


十方一切众。所有微细善。仁义及礼智。孝养谦恭等。慈和及爱敬。廉贞清洁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随喜。离欲在家人。奉修如来戒。三归五八戒。十善菩萨戒。清净诸律仪。离恶名闻者。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饭僧施法衣。浴除烦恼垢。救摄诸贫穷。饥寒露窘者。疾病艰危苦。施药悲怜业。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旷路作好井。桥船度人物。园林池花果。施佛并供僧。渴乏除热恼。其福实无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造经流法教。然灯发慧明。习诵及转读。决了诸义趣。若复为人说。倍增欢喜心。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建立诸塔庙。堂殿及宝刹。彩画及木像。金银铜石等。传写诸相好。显示于法身。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若有造僧房。床帐及卧具。令彼息心者。安意于禅林。出入苦空门。次第寂灭观。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如来大慈悲。善说诸法门。发生随喜行。令我等修学。随喜诸声闻。忍苦度生死。随喜诸菩萨。不舍恶道受。随喜十方佛。无畏天人尊。能于三界狱。引出诸众生。愿令众生类。悉得于佛道。是故我随喜。稽首礼诸佛。

 

6.

其《回向佛道门》说,回向以不执著为义,愿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这么多的回向,为什么还有很多众生长处生死呢?都是因为他们执著妄想颠倒的缘故,如果不执其心,修行摄度,把所有福报都回向众生和佛道,那自然超越生死。经文上说:如果说到修行,回向这一块有真实的利益。所以,一切所做善业,都应该有回向的,同时普劝众生不要执着在人天有漏的小果报上,要发出离六道轮回的大心。

 

十方诸众生。所行微善业。仁孝及谦敬。慈爱柔和等。忠正修礼智。矜逮赈孤穷。如是世俗善。悉回向佛道。一切诸外道。种种勤苦行。五热炙其身。投岩赴水火。反缚涂炭等。无量诸邪见。今皆为回向。同归正觉道。一切清信士。归戒行十善。乃至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善说法。开化众妙福。回向施群生。共成无上道。一切弟子众。闻声即解悟。善来成比丘。乃至四道果。方便及初观。空苦非常想。亦回施群生。共向无上道。十方诸辟支。自然成缘觉。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隐显化众生。独处乐善寂。如是兼一切。尽回向佛道。十方诸菩萨。请诵于经法。入禅出禅者。劝总行众善。如是等三善。一切众德本。亦回施众生。归向无上道。一切诸善等。乃至贤圣果。解空未能穷。有无不双尽。悉令与一切。同入真妙境。着回有相心。皆向解脱道。如是诸菩萨。我今劝回向。发此无著心。是故稽首礼。


文宣写了很多弘扬佛教的文章,只是记载下的不多,他写后就广为有缘人解说,听到者无不动容,叹未曾有。隆昌元年,文宣病来的非常迅速,文宣对左右人说,出去看看,门外边应该有异样的事发生。门人出去一看,只见江水中无数的鱼都浮出水面涌向城门。等到门人回来,文宣已经悄然往生,年三十五。(齐书.广宏明集)。

 

 

知归子说:我曾经考证过帝王打猎的事,古代的帝王都没有这些个嗜好。我看齐梁时候君臣的论议,往往都是慈心爱物。文宣所写的《净住子》,行愿深而悲智足,这是他深入经藏的缘故啊,是不可以用世间的智慧测度的,这是我把文宣单独例一个章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