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易友畅言轩
新 旧 思 辨
佚 名


新旧之分是大陆易学热以来逐渐兴起的,创新本是一件好事,但现在有易友动辄将新旧分裂开来,甚至否定古人,不禁让人思虑呀!

新旧之分之所以特盛行于大陆有其历史根源。在评论建国以来的政治运动时,不可否认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摧残,对易学的伤害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易学玄术往往被看作封建迷信思想而必然无法被唯物主义的时代潮流所容忍(砸庙批孔都盛行一时更何况是卜卦算命呢)。二、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内敛脆弱的传统文化氛围,虽然造就了绝学,但在受到桎梏时也很容易走向衰败甚至毁灭。三、在传统文化还未完全得以踹息正名,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就开始了。许多学者指出,每个民族都需要精神和文化支柱,我们几千年旧的民族信仰被否定,而新的精神文化没有形成,改革开放开始了,这将导致新一代人的文化徘徊,信仰徘徊。这决定了大陆的易学热是文化断代背景下带有市场经济气味的新易学,新派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易学我们首先要认可它是一门学问,学问是很讲求延续性的,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学问,是一种积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世世代代的求索和经验总结。我在网上曾看到对一位新派大师的评论,评论出自其门生手笔:一年学易二年著书三年成为突破千年传统、在八字六爻和风水几个方面同时自创新体系的xx现象将会成为后人学子的专门课题。治大国如烹小鲜,以百神论、反断论为标志的现代预测技术在他手里转眼间就成熟了,他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走完了人们上千年也没走完的路。

看到此窃为古人不平呀!传统文化的断代使许多人磨灭了古人的易学功绩,甚至造成了许多误会,现在一提到旧派许多易友就只会想到《渊海子平》,《三名通会》等几本流传盛广的古籍,因而认为古人重理论轻实践,这些理论有人也异议之,看来古人研易是一无是处了。中国的绝学正如我前面所说是很讲究传承的,加上易学文化受到严重压制和政策导向而出现的文化断代,古人的许多成就难以为继了,有人以偏概全的看待古人,以几本书评论古人甚至妄自尊大实在是愚昧呀!平心而论,港台的易学水平高于大陆,但新派热却恰恰兴于大陆,这足以说明我的一些观点。也许有人会问,何以见得港台水平高于大陆呢?我想说个事实,大陆盗版的许多港台书籍都是港台易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相信这些书对许多易友都有所启迪吧,邵伟华的第一本书是92年完稿的,就学术含量而言,邵先生的书确要逊色一点吧。并不是港台人比我们大陆人聪明,学术的延续性罢了。

谈到大陆易学热的发展过程,不得不提两个人。邵伟华是大陆易学热的第一人,这样称呼他我认为不为过,他所起到的作用是显然的,这也是许多易友的共识。 至于他的作品,对易学发展的深入是有阻碍 的,尤其是他的八字书,作为许多易友的启蒙书是有误导作用的,会走弯路,而且书中思想我个人认为离实断还有些距离,让读者看了无法上手论命。在易学逐渐火热之后,他的书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很多易友希望找到易上手,能实段的易学教材,李涵辰扮演了这个角色。李的教材易学,甚至公式化,学了可以实断,所以迅速走红起来。

李的理论肯定有可取之处,但他更应该为大陆当时易学基础薄弱水平较低而觉得幸运,易学热之初邵的书又何尝不是洛阳纸贵呢?许多易友只求一本可以上手实断的教材, 他们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只要能断一件事就是莫大的欣慰,其他的不对就是自己学的不精不好。李的理论是造就了现在新旧之说的根源,大陆易学断代使我们少有古人思想理论可凭,只有自创自悟,我只想反问一句:古人几千年的积累天才就可以几年参悟甚至超越吗?

现在大陆的易学有人说是百花齐放,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细细看来有几朵“花”不是打着新派创新的大旗?只要是把自己的理论区别于传统,标榜自我创新甚至前无古人,开天辟地的那就很难说是在搞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较之历史的作用而言,英雄和天才都要渺小的多。做学问,尤其是易学,还是少些自以为是的创新,多谈些道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