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祥坤修学园地

十 想
(上)

祥坤居士
2008-12-08


2008“戊子”如泡般散去,2009“己丑”正积缘待生。流光容易把人抛,祥坤愿以此小文供养大家,寄希望听闻到者慧命抛不去,福报自增长,新的一年所求如意,身心皆得大利益。特别将此文献给我的女儿“玄玄”,献给所有和我有缘人的孩子,希望他们安乐易养,福慧多多。以上有情,种智同圆。阿弥陀佛!




我们想修出三界亲证本来,就要先“改变观念,转换思想”,这个过程需要助道上缘来实现,于是我们便要知道方便成道的一些方法了,譬如“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空”等,因为是法皆在助道随道,所以当真受持正忆念者,不过转身因缘即能成就“大事”(了生死出六道)。在这些助道行观里,有个“十想”(十种观察内境和外境的方法,又叫十观),是指通过对内心和外境的认真观察,让我们看清人世的实质,继而萌发觉悟之心坚定修道之意。

经论上说这个十想是“离欲近道”之门,有缘的人,不要看这个“离欲”就生怖畏,实则非是离欲才名无欲,这里的“离”,是要我们看清实相转此“着心”的,是要我们能找到慕灭修道的契机的,然后入道即为认知实相,再然后止观双运渐达证知。没人让你离欲,即成人身,怎么可能无欲呢?性欲食欲睡欲,如果这里有一个欲你离不开,那“欲”就等于说是离不开的,所以往下看就好,别执着一些字相的羁绊。


一、无常想
1.
当我们要说“无常”的时候,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常”,这个“常”字在佛教里有不变的意思,有永恒的意思,有不动的意思,有“所有”的意思,有“可得”的意思,这个“常”和“法性”的“常”不是一个“常”,这个常是“世间常”,是“有为常”。无常破了这个常,也就是说世间的不变和永恒等都是不存在的,都是虚妄的。我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呢?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从身体开始作观,看我们这个身体的生老病死是不是无常呢?有永远的年轻吗?有不变的心态吗?这里说的无常有两种,一个属于外部的“色法”(也就是可见相,归有形物质一类)的部分,形同我们变异的身;既然身心如电,所以身变的同时也有心变,第二个便是属于内部的心法(六尘落谢因缘而生,属无形的精神一类),这个“心法”是念念奔流的,似飞速的闪电,如奔腾的野马。

2.
经论上说一弹指等同于六十刹那,一刹那里有九百个生灭,这是按我们人道能理解的比喻。这个比喻我们能理解上去,但我们是看不到那一刹那里的九百生灭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事物的多用“肉眼”,这个眼是要被色相束缚的,所以我们分别诸物的同时也分别着诸法,以为色以为法都是实有定相的。

这个眼、这个眼对的色、这个因为眼对的色生起的识别心是有障碍的。不信吗?问你有没有听着名头分别过人?有没有看人打扮琢磨过对方身份?有没有喜欢一个人或物的样子,接触后才发现实际和外表的差别太大?我们随便举个例子说话,譬如前一时“哈尔滨警察打死人”的事件,大家一看名字,“警察”“打死”“人”,这还得了?也没问个所以然,瞬间舆论便一边倒向被伤害者,后来录像一公布,哗啦一大片又开始支持警察,后来又听说公布的录像不完整,很多着相的人才消停下来,两个表态他都做完了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竟被别人牵着走了,也就不再轻易发言了。这个就是肉眼难以见道的真实写照,这个“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事件的实相;之间的标题和录像,属于色法;之间支持这个又支持那个并有自己认定道理的,即是心法,色法心法后来归于寂寞都成了“无法”。以上说的就是我们众生总在着相,看不到色相的本来,还偏偏自以为是,所以被外境牵着绕来绕去,自然也就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3.
为什么说“着心取相”的就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呢?我拿眼前的电脑做个比喻,这个“电脑”属于色法的部分,因为是相对的眼见的,这是第一个见相(刚刚眼见,分别心尚未升起,如问电脑是什么样的,是做什么的,心就要着,如此分别心立刻升起)。我们以为电脑是实有的,其实呢,电脑是由很多的部件组成的,如显示器、处理器、硬盘、内存、显卡等,这些个东西一失去,那电脑就不是电脑。再细些分析呢,显卡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硬盘的各个组成部分呢,离开了这些组成的部分,显卡不叫显卡,硬盘也不是硬盘。所以,电脑是由不同的部件组成的,在佛法里,这叫“因缘和合生”,“电脑”只是借指和合之物的名字而已,说到底,这个电脑是没有的,也就是到底是空的。

4.
佛法中有个说法叫“三心(过去、未来、此时)不可得”,这个就是在时间里直接说无常的。譬如你前年对一个问题是那样评定的,而现在呢,你再看当初的那个问题就不再是当初的那个评定,而是换了一个别的标准,为什么呢?从人世里看,我们会以为是自己心态成熟了;从命运里看呢,这是因为流年行运变化了;而实际上呢,这是我们心思的念念生灭促成的,是六根对六尘所起的识别心产生的,这里的所有想法都是不真实的,因为这个心是“缘影心”(因缘所起如影虚幻),这个心他是每时每刻每秒都在闪电样变异的,只不过是过于细微我们感觉不到而已。我们能感觉到的只能是“粗心”甚至是“相似的粗心”,比如很大的妄想,很大的感受,很大的认为,很大的受、想、行、识等。

当我写下这个字的时候,这个字就已经过去,他根本就没有停留过,没有停留过也就是根本就没有得到过,为什么得不到?因为在无常中的闪电变化里。换个角度说,如果过去的能得到,那就不应该有所谓的“过去”。“未来心”就能得到吗?更得不到,为什么?因为未来还没有来,没有来的怎么可得呢,依此类推,如果“前边的”和“后边的”都得不到,那中间的这个“此时心”就无法成立,更得不到,所以,三心不可得,即是无常的浓缩概括。

5.
以上我是从身心变异地角度分析的无常,经论中将无常又分作两大部分:“众生无常”和“世界无常”。这两个概括性的无常,包括了我们整个的精神肉体(正报)和生存环境(依报)。龙树菩萨说:“世间转坏如风中灯,如险岸树,如漏器盛水不久空竭,如是一切众生及众生住处皆无常,故名为无常。”我们可以依照字义推理,即能知道的确如此,生灭是因为无常,变异同样是因为无常,其余的就比如我刚才取相引用的,比如三心不可得相一样的真实。


生无来处,灭无去处,是为无常。有了无常观,我们就会降低自己的身心之苦,也唯能如此,才能与入世的佛法部分相应,才能从佛法中得到初步真实的受用,如此亦归“不离世间觉”之说。因为我们无常计常,所以很喜欢花好月圆,很喜欢十全十美,福也要寿也要禄也要,官也要钱也要女人也要,什么都要就是一根深入骨髓的钉子,要不来时,无常瞬间闪现时,当事人不是从无常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成更加缠缚的苦恼之相,结果,不该伤的成伤,已经苦的更苦,实则既处生灭,发生什么都不应意外。结婚正常,离婚也正常;吃苦正常,享福也正常;聚会正常,分离也正常;幸运正常,不幸也正常:无常正常,非无常也正常,这样理解佛教的世间法部分,就能得到一点利益了,否则只是嘴里说着放下放下,而心里边看不到事物的实质,又怎么能够放下?

6.
无常观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问下自己,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身心”不由己呢?这个境界,凡夫是莫能别莫能测的,所以要听闻证知这个实相的人说法,这个人是谁呢?是佛。所以读佛经,受持佛说,亲近善知识,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实在说来,“常”与“无常”皆不可得,实相无相,怎么会是在互破的“常”和“无常”里呢,执着一法,即是离道;爱心染着,即非受持……一切诸法皆是识心所变,心即生灭,生时灭不得,灭时生何有?所以是无所得亦是无所有。着心取象人,只在相似处用功,和第一义谛背道而驰,善根浅薄,闻而不信,实属根钝,难入实相。所以应该知道,以上无常,非是诸法实相,只是权说方便说,不是实说究竟说。

二、苦想

1.

经文中常说“诸法无常”,然后接一句“无常是苦”,这四个字概括了人世的全部,就我个人来讲,对无常是苦当真是深有感触。

我年轻时喜欢唱歌跳舞,是很活泼的一个人,只是在十九岁那年突然一场随我托生的苦痛找到了我,一切随之无常作用备而生苦,今我来思之时,拽上一句就是,昔我往矣杨柳无依,乐是假乐苦是真苦。这个病,就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总疼,一直疼,去了五六家省市级医院都不能确诊。开始时挺着不吃药,后来挺不住了,就开始吃药,谁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所以呢,我止疼的药从不多吃,到后期也是一次最多不超过两片,一天不超过三次用药,由于药力不够,这个疼能止住的时间就越来越短,短到有时候也就是一个多小时不疼,所以病痛的四年里,我没有睡过一宿的安稳觉。有病就要乱投医,很多的受苦事真没少做,譬如扎针灸,我扎一次针灸就要上六十多根针,整个人象刺猬似的往那里一趴,许是老中医手法过于娴熟,每见他双手飞镖上针,扎人近乎表演,挨过时间后,蒙身白布每一掀起就是一片血。又有偏方说用硫磺和上山东大葱,碾碎后用纱布包上,缠住身体用电熨斗来回熨……现在想来不堪回首,真有似“阿修罗”一样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阿修罗众有天福没天权,我当时是有生成人身的福,却没有正常人身的权力,几近地狱道里还没脱身。

没有信仰的人,不知三乘法义的人,未闻实相第一义谛的人,还动辄轻言说自己什么都看得开,什么都承受得住,我说这样的人是根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痛,随便说话是因为好运走多的缘故,既然成人,我还没见过不修不证就有苦不受的,心苦可以通过磨练意志不受,这个身苦是无论圣凡早晚得受,只不过是受了多少而已。这种刻骨铭心的痛一下子就是四年,病痛期间,我又开始练气功,家周围条件不好,我就天天坚持去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练,只是那里离家太远,所以给我整的一天紧忙紧忙的,一边要忍着痛去上学,一边要去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当时太执着,如果晚上没时间练,那么我就会半夜出去练,全然无视树林中的几个坟包。写到这里,想到经文中有个“十二头陀”的行法,其中之一就有个“冢间住”,因为这样能时刻见着黄土白骨,心底打上生死无常的烙印,如此常作苦空之观,则厌离三界与道渐应。现在谁要让我去那里坐一会儿,我是不会去的,佛法讲的是智慧,并非强调的是苦行,我已在心底知道了这个实相,实相中无缚无脱,毕竟清净毕竟空,我已经不需要借助外缘来作这样的无常苦观了。我的病苦一下子就是四年,期间夹杂的别的苦痛我就不提了,我这里说的只是一个“病苦”,那么还有生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等诸苦交织,真是非要了人命不可。


2.
佛教的“观”又分“能观”“所观”然后到“观解”的程度,这个“苦想”属于是第一观,是个初观,为什么是第一的呢?实在是我们几乎不用怎么观就会知道此言不虚,活着绝对是了缘受苦来的,所以叫“观受是苦”。这里的“观”非比“妄想”,这个观是在智慧的基础上的,一般多是在“止”后有观,也或者是“止观双运”。所谓的“止”,就是屏息外缘内境的妄想,说白点,就是内六根不随外六尘走,如此识别心不起,起而即止,止之即无,止而不受,止而即转,这个“止”有定的成分;观则是“慧”的部分,以慧力观照诸法实相,为求解脱,致力证悟。

苦又分两种,一种是身苦,一种是心苦,很多时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心苦要影响到身苦,如“积郁成疾”,“怒伤肝”“喜伤心”等,身苦影响到心苦就更别提了,这个关系等同于什么呢,等同于色心一如的关系,“心本无心,因色故有,色本无色,因心故色”,所以说,色身有苦的人,那这个心也要有苦的感觉的,这个道理有病有伤的人是最有感触的,更有进者,不堪受苦,情愿早赴黄泉路。

凡人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喜爱之物,他一定就是两种苦,而修到一定程度的圣贤者,身心之苦就会很淡,因为他们少有或没有忧愁嫉妒嗔恚等心苦的,所以所受的报身苦,相应地也会淡了许多。“千论之王”龙树菩萨对这个道理有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好比一个人的钱属于了别人,但是他知道那是因为要还对方看见和看不见的债,实在是理所应当的业因缘事,那还抱怨什么呢,所以这么想问题的人就不会觉得很苦;相反的,如果一个人他不知道因果和业因缘事,他就会以为是债主强夺,嗔恼中则自然生苦。经文中说二乘人得道时是不贪生也不乐死的,为什么呢?因为生有什么可贪的呢,没有人身还好点,一有人身苦就必须要受,起码得去受死;死有什么可乐的呢?死之后如果出不了轮回,再去一个更苦的地方怎么办呢,所以,入一个有余的不生灭才是稳妥的事,生死的因先断了再说别个。


3.
《楞严经》中有一位叫“毕陵伽婆蹉”的尊者,当世尊问他们是从何得道的时候,尊者的因缘便是由痛苦得道的。有一天,他在思考入道法门的时候,一不小心被路上的一根毒刺伤到了脚,他由脚到心,哪里都疼,这个时候,要换做我们是什么也不会想的,自认倒霉静待伤愈罢了,但是,人的根机是不一样的,这位还没有证果的和我们一样的声闻初门,他突然发现个事,那就是,他发现刚才没痛的时候是他的心感觉,现在痛了,也是心的感觉,尊者想到一定是自己的身体中有一个能觉的心,能觉不痛亦能觉痛。尊者接下来又想,能觉到这个疼痛的心是哪颗心呢?自己的这颗心是能觉的,但是呢,他由于听佛说法,知道我们的本来清净圆觉妙明的心中,实在是并无无痛和所痛的。尊者想,一人一个身,只能有一个觉,我现在怎么是两个觉了呢?我觉到了我的痛苦,但我又觉到我的清净本来并无痛苦,难道我有两颗心吗?这里边一定有一个是妄想的,是幻觉的。于是尊者收摄自己的知痛妄念,随顺无痛的清净本觉,这样子过了不久,由真觉力消解能知觉痛之妄觉,妄尽真现,不久之间身心忽空苦痛渐转,原来身是痛觉的根,心是觉痛的识,两者皆属虚妄……尊者在这样的观想当中,仅用二十一天,即证阿罗汉果位,并经世尊印证。

看看人家,人家就能因此成参,最终破去见思二惑,我们就不行,我们疼来疼去都疼不明白,苦来了就挺着,乐来了就跟着,从来不知道问自己一句,这是为什么呢?从来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彻底地了了这个苦。这个事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的观想法门,只要能参破一个,就能证道。


三、无我想

1.
到底有没有这个“我”呢,说出来又是两个意思,第一个:真是没有的。“譬如机关随业转,地水火风共此身”,佛经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物质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加空、见、识为七大)组成的。所以称之为“大”,就因为这个地水火风的“坚”“湿”“暖”“动”之性遍及于一切色法。这个很类似于我国五行的学说,我们搞玄学的,更能深刻领会这个道理,五行虽然我们看不到,但他又时刻在演变着世界的成住坏空,物质的生住异灭。四大是如何代表人人具有的这个色身呢?“地”以坚碍为性,所以我们人身中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属地大;“水”以润湿为性,所以我们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等均属水大;“火”以燥热为性,所以我们人身的温度就属于火大的部分;“风”以动转为性,我们人身的呼吸就属于风大的部分。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这个“三十三天”和“四百四病”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我们头上(也或称头下头左头右,谁知道方向是哪里呢)有个“四王天”,在四王天上又有个叫“忉利天”的天,这个天由东西南北各八天组成,那么再加上中间的天,正好是三十三天,所以,这个三十三天就是说的“忉利天”。忉利天的主人叫释提桓因,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能天主”,就是天主,所以有宗教认为最高的那位主,在佛教看来不过就是第二层天的领导而已,往上还有二十多层天呢,这些天众中的念佛众,在佛教一般都是以护法的面目出现的。什么是四百四病呢?组成我们色身的四大,每一大各管一百一,四大不调,就生疾病,四百四中的任何一个不调,反映到身体都会生成当处的不适,这样组合就成“四百四病”了。因为生时是四大依缘给我们组合成的色身,所以死时也要如此地分散,斯时,坚硬的归于地大,如骨骼牙齿;湿润的属于水大,如血液唾液;暖热的属于火大,流动的归于风大。

2.
四大和合成我们的色身,那么我们的思想意识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就要再提及一个概念了,这是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五蕴”(也叫五阴,‘蕴’有积集聚合之意,故也称五聚)“色、受、想、行、识”和合成了我们完整的身体和意识,从而也遮挡住了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蕴’另有遮挡的意思)。四大在人身的显示,实际上属于五蕴中“色蕴”的部分,因为“四大”说到底属于“色”法,积集为蕴,所以色蕴也是归于“色”的一种。这个色蕴的概念是非常大的,只不过通常用在人身,我们称之为蕴。色蕴属于色法,其余的四个(受、想、行、识)属于心法,其实这里边是色心不二的。以下我和各位有缘解释一下另外四个属于心法的部分,也就是“受”“想”“行”“识”,这些是必须要明白的,否则我们对自己就是一无所知。


3.
我们一出生就以为有我,这个叫“分别我执”,也就是分别执着定了是有“我”的,也就等于说是具足了色蕴,这个叫“色蕴现具”,是说这个色蕴是出生下来就具备的。余下的四蕴也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的,只不过是渐渐长大后心境渐合才越加激烈,因为是心法部分,所以比前者精微了许多。

先说“受”,受就是接受的意思,这个是心对外境后的作用,是六根对六尘后所起的染着心,比如有了这个色身后,我们就需要吃饭喝水来滋养他,这就等于说接受了身体必须吃饭必须喝水的事实,这是我们最初一刻“中标”的开始。衣食住行有合我们意的有不合我们意的,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觉得苦,这就等于说,我们已经被外境左右了,成了我们内心的“苦受”;而若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就高兴,这就等于说,我们接受了外境带来的一些乐,成了“乐受”。舍此二边,就是“不苦不乐受”,这里就不提了。

受了以后呢?我们就开始“想”了,这个想属于思想,是对境想象的,想什么呢?想如果我能得到能给我乐的这些东西多好啊,如果我总是胜利而不是失败多好啊,我如果能不为吃穿烦恼多好啊,我什么时候能有部好车呢?我什么时候能成为明星呢?我如何才能中个大奖呢?只隔一个墙壁住凭什么他就有一百万,而我就存款几千块呢?天天是良辰美景夜夜是新郎娇娘多好啊!这个想是在受之后升起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接受了一个道理,就是只有这样的事多了,你才会快乐。

想之后呢?就要行动了,由意念到行动去造作各种各样的业,这就是“行”的意思。但是呢,由于这个属于心法,所以先要在思想里完成,于是就出现了“贪嗔痴”,欲望难填,就是行的贪心;否定逆境,就是行的嗔心。行里边有计划和实施的意思,计划什么呢?我们发现只有那样做才离成功近,而不那样做就离失败不远,于是,我们便开始实施,这是心行和身行的统一。行之后呢,我们积累了经验,检验出了我们认为的真知,譬如,不吃饭肯定不行,这个知识,就叫“识”,我们被这个知识一直在左右着,就是“识蕴”,这个识有识别和分别的意思,识别分别什么?识别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我再拿电脑做个比喻。我们看一台电脑,又能听音乐又能看电影,又能聊天又能玩游戏,又能学习又能办公,如此,自己的耳根对应的是音声,眼根对应的是色彩,依此类推,这就等于说我们接受了电脑的这个境界,电脑是所缘,我们的内心是能缘,这么个一下子,我们对电脑就有好感了。电脑是色,对电脑的领悟就是受,然后就要想了,什么时候我能有台高配置的电脑呢?光想有什么用呢,身根被外境感染后,终于到了内心想占有外境的时候,于是我们就开始付诸行动了,在付诸行动当中,我们通过对电脑配置的辨别,什么型号的和什么型号的是兼容性好的,什么是不兼容的,什么的最适合玩游戏,什么的更适合做图形,这些经验,也就是成了我们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叫识蕴,以上五个串联到一起,就是“五蕴”的和合。

五蕴是否是实有?很遗憾,佛告诉我们说:五蕴皆是虚妄。从最初的被色染污开始,直到最后的拥有,这些内心和外身行为的过程,都是假的,都是如同泡沫一样虚幻的。这些要讲起来篇幅太大,先简单说到这里,以上就是说我们人的整个身心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合则是一,分则成五,所以根本上说是没有“我”的,因为“一个我”没有“五个我”的道理。

4.
我所以在这个无我里,要分个一那么就是还要有个二的,这个一我知道,这个二我也知道,一我承认,二我也承认,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一是空,这个二也是空,既然是空,那么一就等于二,二也就是一,所以叫实相无二,空中一如。

总说无我的那位“大乘凡夫”,问一下你,既然没你,那你修的是谁?你拿谁修呢?问一下你不吃饭行还是不喝水行?你什么也不做,一天就是念经拜佛,如果没人拿钱拿物供养你,如果没有护法,你吃什么喝什么?没有你,怎么人家诋毁你你就难受,人家赞美你你就高兴?没有你,怎么住着五星宾馆给你得意够呛,住着地下旅店又给你扫兴够呛?没有你,那怎么一看到钱眼睛就蓝,一看到美女眼睛就直?没你,那你怎么到哪里都求缘攀缘自说功德呢?没你,那你怎么见到官大的就点头哈腰见到轻微的就抬脸仰脖呢?没你,你怎么就不能布施别人一些因缘所生到底是空的呢?没你?你还大言不惭狂言登圣;没你?你还自以为是未证谓证。我以上的问,只是针对个别把“无我”挂在嘴边,行动中只有自己的人,于真修行人是不沾边不做难的。真空生妙有,当体要起用,没有我是真空,有我是妙有,两者一如,不取不舍才能受益法喜之利。

5.
“无我”是为破“有我”的,实在讲呢,“有”和“无”都不是法的实相,法的实相是什么呢?是非有非无的即有即无的。你说有,问你有什么?所以取着即是错;你说无,问你无什么,法爱执空又是错。不落常不落有,因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当真“不可思议难遭遇”。

常做无我想,自然能在行“善”时不求回报,实话是,行“不善”时也能心中不缚。没有我的时候,别人笑你,他笑的是虚空,别人诋毁你,他诋毁的是虚空,因为虚空,所以自然都是不受,不受,自然就无苦,这样才能与法性相应,才能与佛道相感。


四、食不净想
1.
欲界所以叫欲界,就是因为都有欲望,有什么欲望呢?食欲、性欲、睡欲。这个欲望你如果非要把他断掉,我说是不明智的作为,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还没见到能离开欲望才叫的无欲,能离开愚痴才叫的智慧,能离开嗔恚才叫的忍辱,这个翻手覆手是一个不是两个,不信?那我问你欲望从哪里来?你的没有欲望又从哪里来?在你头上还是脚上,在肾里还是心里?中间还是别处?你查吧,他毫无来处,即无来处,就无去处,所以当体是空,既然是空,如何去谈离也合也呢?如果你学了佛法,却突然发现根本融不进自己的生活,甚至与世间根本就是两个样子,话也不敢说了,事也不敢做了,每天都是小心翼翼地,那我说你是清净不得修而更苦,你还没有得到佛法的圆融,你还没有领悟佛法的实义。

有一种修道人,他不修还谦虚一点,一沾了点佛道,就看谁都俗气起来,人家供养他一些钱财,他就以为自己的智识是如何如何,供养他的人反而成了鄙俗和低下,这样的人实属劣根,根本不配做佛弟子,修来修去早晚给自己修地狱道去。

不要一上来就想怎么怎么地,就想离欲,就想出俗,就想成仙,要知道非是离开才是没有,非是离欲故名无欲。无欲不是大家认为的那个无求,也不是说就不吃饭不性爱不睡觉了,这个无欲是在不离不合的基础上,是在虽有不受的基础上。初染为取,爱着曰受,在无作无受的基础上根本就没有,谈什么离?在不取不着的基础上根本无所得,又谈什么欲呢。

2.
佛经上把食分九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这里提及的“食”内涵不只包括一般意义下的饮食,也是要包括精神食粮的,一个是肉身需要的,是滋养身命的,譬如饮食;另一个是为滋养慧命的,譬如禅悦食法喜食。

我们人类的饮食主要是“段食”,因为吃饭要分段地去吃,分早中晚进食。也有“思食”,如“望梅止渴”,如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茶不思饭不想,但这个不能为主,这个只是段食的附属,这个是不能长养色身的。我们人类也要有“禅乐食法喜食”的,很多念佛打坐叩头人,甚至很多外道行持人,他都能感到坐禅时那种身心轻安的愉悦,这个是只有修行的人才有的体验;同样的,听闻佛法的人诵经解义的人感受到的那种法喜食的充满也是言语难及的。另,鬼道众生多以“思食”为主,色界众生多以“触食”为主,那么无色界的众生呢?无色界众生是由几种食的交织演绎而成的“识食”,这个就很抽象了,但是也能理解上去,好比“光音天”的众生用光说话一样,境界真是微妙有趣。

3.
我们把饮食看的十分重要,往往做一顿好饭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吃的也要吃上半天的时间,然后呢,也无非又都是归于不净之物。食不净想,有一部分是说我们吃的东西本身很少有干净的。譬如那个猪肉,还不是猪身上的,猪每天吃的是什么?这个肉的周围组织是什么?所以这个肉是从不净的因缘生的,实在讲,说是从精血里生成的也不为过。食不净想还有一说,就是所做的那些饭菜,也难免是不净的。人是很“自觉”的,当没有人监督他的时候,当有利益驱动他的时候,卫生的问题就已经是多余的问题了。曾经看到街边一个老人气愤不公地对邻居讲,某某某做的面食你可别买,这家伙用地沟里的雨水给大家蒸馒头!原来有一天下雨,做面食的人见街上少有行人,就用水舀子在地沟里舀了几瓢水倒进锅里蒸馒头,偏偏这个举动被这老爷子给看到了,他说,真是缺德啊。

4.
那么这个“食不净想”用来做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不要贪着吃好的喝好的,要你去的是贪着,要你去的是分别,不是说就不能吃好的了,就必须要吃不好的了。这个只是归于想的部分,是助道的观法,如果你非要刻意地去如何如何,没得“道”不说,再得了个厌食症,那就是得不偿失的事了。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提到过一则公案,说有个修“净法“(凡是他认为污垢的皆远离)的婆罗门,整天小心翼翼地修的挺好,只是一天一个机缘他必须要去一个不净的国家,婆罗门很为难:我该如何能避免这个不净呢,饭怎么也得吃啊。思来想去,他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就是只吃面饼一类的东西,不吃复杂的菜肴,毕竟面饼只是面和水,这里边都是相对干净的。一到当地,他即找到一位卖白面饼的老妇人,对她说他在这里要住百日,希望老妇人每天应时给他送些面饼,钱自然是不会少的。老妇人当然愿意,于是,修净法的婆罗门天天能吃到香香的面饼。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点不对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妇人送的面饼开始是白的,渐渐的就变得不白了,而且味道也不比从前。他问老妇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些日子的饼和最初送的不一样了呢?老妇人(估计是修“诚实行”的)说,实在讲来,面饼所以不如从前颜色和味道的原因,是因为“痈疮”渐好的缘故。婆罗门很是惊讶,饼怎么能和痈疮有关系呢?老妇人说,我是给一家大户人家打工的,我家那位夫人,私处生痈,必须以面和甘草敷之,痈熟的时候脓就出来了,这样和合就能成为香香的酥饼,因为这样出来的饼好吃,您又多给我钱,我也就每是把这个饼送给您吃,现在夫人的病渐好,我实在是找不到私处有痈生脓的人了,所以,饼的眼色和味道就和以前不一样了,真是对不住您啊。修净法的婆罗门听后,差点一个跟头载倒在地,他两拳打头捶胸吁呕,对天长叹遇缘不殊,自言如何破了自己的净法呢。好在终究是修行的人,他想出了问题的实质,那就是:是我前世有因要在这里偿还啊!说后也就回本国去了。

我们看那个炒菜的锅,看那些血淋淋的肉一块一块地往里放,什么猪脚猪头的,什么蛤蟆什么油的,什么这个下货那个大肠的,血沫子一朵一朵地飘,然后上到桌子上,人们是香喷喷地吃,香上个一小时,到厕所再闻点别的味道(这个味道真是无常,因为刚才明明是香的味道)。这个想,是要人了解欲望和看开欲望的,知道了这个食不净想,就对人身对这个世界有个更深的认识了。


十想(下)